小班幼儿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1日

一切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幼儿教育是幼儿从家庭小环境走向校园小社会的第一步。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基础。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性

即使是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 是具有社会性要求的。一方面,所有的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在于友好与平等。另一方面,只有达到了友好与平等,相互间的交往才能互相尊重,不仅是在幼儿园中幼儿要主动向遇到的教师、同学问好,同时在家里还要主动向家里的长辈与亲人问好。幼儿教师要明确言传不如身教。不仅要为幼儿作好示范,还要在幼儿间起冲突时做好和解工作,让幼儿明白任何的社会交往都会存在摩擦,但即使产生摩擦也要就事论事,分辨对错,进而互尊互爱,谦让团结。对于幼儿而言,可能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谦让的好处,甚至最开始能保持友好平等,但一遇到事情时就开始争执。基于此,幼儿社会交往的社会性就在于在不断的交流与摩擦间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人际交往。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一)幼儿阶段的年龄特殊性

幼儿不同于成人,幼儿对情感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时,一方面要为幼儿不断创造理解与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外接触更多的人,扩大幼儿的眼界。如幼儿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老人院看望老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心愿与情感。给机会让幼儿去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培养幼儿同情心与爱心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教会幼儿帮助他人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幼儿去接触残疾人或者贫困人群,让幼儿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当然,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情绪直接,很容个在相处时产生误会与争执。对于这种情况,要理解幼儿的不懂事,更不要强制要求幻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而要通过活动来化解。

(二)幼儿阶段的兴趣特殊性

没有一个幼儿不喜欢游戏,幼儿对其有着天生的热爱。在游戏中幼儿得以开发智力,得以交流意见。可以说幼儿阶段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团体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间多进行接触与交流。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适当给出合作与竞争类目标,让幼儿多做些社会交往相关的游戏。其重点在于让幼儿主动去进行交谈,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去邀请他人一起合作来完成目不标。但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兴趣是很容易转移的,对于一个游戏,幼儿玩不几次就会觉得腻。

(三)幼儿阶段的性格特殊性

社会交往能力中,学会分享,乐于分享的幼儿总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独占欲非常强。如幼儿不愿意看见自己父母抱别的幼儿,不愿意自己喜欢的教师关照其他幼儿,这都是幼儿独占欲的体现。很多大人直接把幼儿这一阶段的性格认定是幼儿的性格,认为幼儿自私,不懂分享,甚至为此而惩罚幼儿。实质上,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性格是非常常见的,教师与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幼儿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幼儿懂事有限,以为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自己就再也没有了,所以不愿意去分享。即使强制性分享了,幼儿也深觉痛苦,嚎啕大哭。在社会往中,家长就会责骂幼儿不懂事。此时的教师应多组织团队性活动,让幼儿通过分享成游戏,通过分享来拉近相互间的关系。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其社会适应性的基础,幼儿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立足于社会交往能力基础上。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幼儿教师合作互管,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个性与心理特点,科学教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