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行知先生强调的:“要设法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自己动手,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游戏活动,满足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使孩子较少受到限制约束,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体验与同伴合作,促进孩子自主发展。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关键词:角色、游戏 、自主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 ”,将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游戏生活化就是以孩子发展为本,以他们一日生活为中心,以游戏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幼儿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使游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让自主玩进行到底,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那如何在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一、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
案例:又到了角色游戏的时间,老师问:“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我要玩娃娃家”,“我想玩出租车”……“我要给出租车加油”,昊昊大声地喊道。“我们班没有开设加油站呀,给车子加油又不好玩,你也去当司机开出租车吧!”昊昊嘀咕了几句,看看老师,不情愿地将椅子搬到出租车站。
上述情况,我们习以为常。当孩子的意愿与老师产出矛盾时,最终结果往往是孩子服从了老师的“吩咐”。教师表面上给了幼儿自由,但实际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迫选择的,而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需要。孩子为什么缺少“自由”,归根结底是教师教育的理念问题,教师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考虑,制定了太多的“规矩”,如休息没有声音,教室里不准跑等等,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规则”时,教师就会采取一些措施使之引到“规矩”中来,这样一来,幼儿怎样“自由”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主见,缺乏求知欲,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大可放手让孩子自己玩,孩子游戏时,只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正确的指导即可,过多的干涉只会限制孩子的思考,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二、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展开游戏情节是游戏的主要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但是应如何指导才不会过多地干涉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呢。首先必须先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绝不能对幼儿进行支配。例如:“糖果店”的游戏中,幼儿扮演“糖果加工厂”的员工,当他们生产完大批量的“糖果”后,不知道接下来干什么时,老师可以发挥其作用,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引导、启发幼儿为糖果进行包装,询问包装完后是否还可以拿去店里买?这样一来,幼儿便又自由选择的权利,游戏也更轻松愉快。由此可见,在游戏展开情节的过程中,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才能的有利因素。
三、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
玩具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玩具和材料的游戏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及特点,精心考虑提供幼儿什么样的玩具和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应把玩具和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玩具和材料。这样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游戏中,孩子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他先是用这块积木当水果刀切西瓜,后是把这块积木放在碗里当年糕,一会儿又把积木按在娃娃的头上当梳子用……孩子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由此可见,自由选择玩具比分配玩具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
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每次游戏开始前,总能听到孩子们欢呼雀跃:“今天我要当爸爸”、“今天我要当餐厅老板”……但事实上,由于诸多原因,例如人数问题,我们老师往往会很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经常会安排能力强的孩子当老板、收银员、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顾客等,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角色的机会。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给予每一个孩子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
五、尊重幼儿选择游戏时间的自由。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是觉得玩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合理的游戏时间玩,教师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孩子:“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来玩这个游戏?想玩多久?”例如:一次,与和孩子们一起玩了《带头人》的游戏,孩子们玩过之后觉得有趣,还想继续玩。这时,我便提出:“这个游戏的确很好玩。还想玩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好玩。”“再来玩一次吧!”小言发表意见。“今天游戏时间结束了,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呢?”小言说:“那就明天再来玩吧!”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又玩了一次,这次孩子们表现得比上次更积极,游戏气氛非常好!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老师遵守约定,孩子就会跟着遵守,这也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此外,除了尊重孩子以上五大自由外,我们还应注意游戏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游戏结束后,老师会先入为主,把自己在游戏中巡视到的问题一股脑儿地说出来,而后将做得好的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则批评。评价游戏固然重要,但老师忽略了孩子的能力,要知道,孩子也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游戏结束后,我们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对游戏进行评价。如:“今天游戏有没有遇到困难?”“今天游戏时,有没有发生一些特别的事?”鼓励幼儿大胆评价,在客观上这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把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就会更生动、更有价值。在孩子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游戏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一闪而过。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点,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孩子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孩子们轻易接受的东西,让他们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涉取。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2]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