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促进婴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亲子游戏作为父母与孩子心智交流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一直被研究者作为对0—3岁婴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手段。我们在对2—3岁幼儿大肌肉运动的研究及实践中,尝试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体育活动,有效提高2-3岁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指导、帮助下,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又发展了各种技能;在活动中家长担任了幼儿园老师的角色,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在活动中的指导直接影响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再现】     

    又到了“运动时光”时间了,今天老师给宝宝们安排了“小蚂蚁爬爬爬”的游戏,老师的小铃鼓一响,宝宝们背上小箩筐快活地爬了起来,爸爸妈妈则在一旁使劲地为他们喊着“加油,加油”!看,炜伦爬得多起劲,但反复爬了两次后,炜伦似乎已没了耐心和兴趣,站起来到一边去晃悠。只见妈妈把宝宝拉回来试图鼓励他继续爬行,可孩子的兴趣持续时间短暂,似乎已很不情愿。这时妈妈把老师放在墙边的一个小山坡搬了出来说:“炜伦,快看,小蚂蚁要上小山坡了,你敢不敢来爬?” 炜伦看到小山坡有点兴奋,但似乎也有点害怕,因为山坡有点高。细心的妈妈立刻观察到了孩子细微的表情变化,轻轻地先把炜伦抱上山坡,然后在一边扶着宝宝,说:“宝贝来,别怕,妈妈帮你。”然后妈妈陪着宝宝一起爬了起来,孩子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先上了山坡,然后骨碌碌地爬了下去,还咯咯地笑了起来,显然玩得很投入,对爬行活动的兴趣再次被激起。再看萱萱宝宝,她的动作真灵活,爬起来蹭蹭地比其他宝宝都快,但耐心不够,快速地爬了一会,她就一骨碌站起来,跑去玩旁边的玩具。爸爸见状,忙把她拽了回来,放在地上,催她:“快爬快爬!”,萱萱很不情愿地又爬了一段,没一会站起来又跑去玩了。这时萱萱爸爸没有再去拉她,双手往口袋一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一边的老师立刻用溜溜布遮住了场地边的玩具,并走过去和萱萱爸爸交谈了几句,试图请他拿一样新玩具放在目的地,吸引宝宝再去游戏,可他却回答说:“小家伙,懒的很,随他去!”于是整个爬行游戏中,萱萱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旁边的玩具。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同一个亲子体育游戏中家长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家长们在亲子教育中的表现也很清晰地折射出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观念与行为,他们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伟伦妈妈在看到孩子对活动失去了兴趣时,不是置之不管,而是及时地用增加难度的方式,再次唤起了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因为有了新的挑战,孩子显得很兴奋,但因为有难度,孩子又有些胆怯,此时的妈妈又表现出了特别细心的一面,及时观察到了孩子的表情变化,立刻用语言的鼓励和动作的帮助让孩子克服了害怕的心理,使宝宝再次参与游戏、体验快乐。而2-3岁的宝宝的注意力和兴趣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萱萱在活动中多次被场地边上的玩具吸引,以至于无法专心参与爬行游戏,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时排除这些客观因素,适时的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在活动中萱萱爸爸并没有这样做,他对孩子的表现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对老师的提醒也是置若罔闻,由于爸爸的放任和置之不理使得原本爬行能力较强的宝宝失去了一次较好的锻炼机会,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意识、参与方式、参与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也决定着亲子活动能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作为教师在亲子活动中的指导应更多的指向家长,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所以,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应以多种身份参与活动:

1、支持者。在亲子活动的时候,家长要尽可能按时参加,能够坐在孩子的身边,就是对亲子活动最基本的支持,是对幼儿的精神支持。当然,在开设活动前,教师要向家长发放关于亲子活动的邀请函,让家长们了解亲子活动的主题和宗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帮助和参与,会使孩子表现更活跃、更有信心。而且,当活动需要孩子们自备一些材料时,家长要能够按照要求,帮孩子一起收集、准备好。

2、参与者。在亲子活动过程中,家长不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要按照活动设计的要求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完成任务。如“小蚂蚁爬爬爬”游戏中,澄澄小朋友笨拙的向前爬了一段后,便趴在地上不愿意再前行,这时澄澄妈妈马上俯下身子,四肢着地也准备爬行,嘴里不停地说:“宝贝,我们来比赛!”说着动作迅速地向前爬了一段路,澄澄看见妈妈也来爬就来了劲,又开始向前爬了起来,虽然动作不是很协调,但为了追上妈妈她还是兴致很高地爬着,母子俩边爬边笑,开心极了。澄澄妈妈游戏中发现孩子有厌倦情绪后,自己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完全不顾及自己年龄的大小和动作的幼稚,用自己亲身示范的教育方法,和宝宝一起参与爬行游戏,使得原本爬行能力较差的澄澄在妈妈语言和身体动作的刺激下,积极地参与到了游戏中。有了妈妈的陪伴,孩子对爬行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并乐意反复练习,如此一来宝宝的爬行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合作者。亲子活动中,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家长不可以包办代替,不能直接告诉孩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相应结果。当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了耐心,甚至出现错误时,家长也不能简单的批评或放任不管,而是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不断地努力,让孩子体验参与游戏的乐趣。如,上述案例中伟伦妈妈很好的充当了一回“合作者”,用他正面主动的教育态度,和正确得当的引导方法,跟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了体育游戏。而萱萱爸爸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多次被场地边上的玩具吸引,以至于无法专心参与爬行游戏,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时排除这些客观因素,适时的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在宝宝面前150公分左右的地方放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吸引宝宝爬过来,当宝宝够到玩具时,让宝宝玩一会儿,并表扬宝宝,增强她的成就感。但这位爸爸并没有这么做,对老师的提醒也是置若罔闻,而是用置之不理、放任不管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遇到的问题。

4、协助者。家长要清楚地意识到亲子活动的质量好坏也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不但要在活动之前配合教师开展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认真填写调查表,帮助孩子积极准备活动材料,家长还要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协助教师进一步的了解家庭教育的观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动态发展。就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家长要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是整改方案、措施,以便教师及时调整工作,使亲子活动更加完善。   

    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从小孩子喜欢成功、喜欢别人赞赏等特点出发,早就提出:“作为父母,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的多”、“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我们希望天下的父母在教养态度上不放任自流、包办代替、迁就让步;教育方法上不一吓二骂三打,教育观点上要尊重儿童、信任儿童、以身作则,能更多地掌握教育孩子的艺术,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一块“绊脚石”。也希望通过亲子教育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让更多的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更新观念,改善行为,促进科学教养行为的形成,让科学的早期教育走向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个幼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