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
我们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三岁看到老。”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将终身受益。
关键词:
幼儿园常规管理 游戏化 榜样 措施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早操常规、教学活动常规、户外活动常规、体育游戏常规等。 然而,在实践中通过一些例子,经过我的反思,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见解。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我们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我们往往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含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我们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我们为了让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我们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我想,我们也许真的做到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听了我们的话,但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却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二.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展开常规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丰富的节奏,使常规教育“游戏化”
当今的幼儿教育都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每次吃完点心或午饭让孩子坐好是我最头疼的事,由于有的孩子吃得比较快,吃完后,他们就推着椅子在教室跑,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以前,我看到这种情况,会大声地制止,他们停了下来,但是几次下来,孩子似乎摸清了我的脾气,张伟辰、胡子杰几个调皮的孩子,等我喊完趁我转身时,又开始玩了起来。如果这时我再去制止,即使把他们压住,孩子的心情就会不好,我的心情也受影响。于是,我等大部分幼儿吃完后,让幼儿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强弱拍手),从而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新鲜感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小铃敲很强的节奏时,幼儿跟着有力地拍手,当小铃敲很弱的节奏时,幼儿就轻轻的拍手,随之也就慢慢地安静下来了。这样,我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 “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借助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做个“勤”老师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
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经常性地对幼儿进行行为练习,也能促进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形成。幼儿年龄小,虽然已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是毕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等成人为榜样,模仿其言行,其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榜样,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有次吃完午饭,到了散步时间,跟往常一样我说道:“小朋友们把小椅子送回家,我们要出去走走了。”说完,我随手将椅子往旁边一放,这时旁边的思源小朋友却皱着眉头看着我,“徐老师,你没有(用)两只手送小椅子回家,地板阿姨要哭的!”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平时每次搬椅子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小朋友,送椅子回家的时候,要两只手轻轻地搬起来,不能推椅子,不然地板阿姨要被弄疼的。看来平时的教育小朋友已经记住了,于是我重新搬起椅子:“小朋友们,沈老师刚刚忘记了,差点把地板阿姨弄疼了,老师现在重新把小椅子送回家。”于是我按照平时教小朋友那样,两只手轻轻将椅子搬起,轻轻地把椅子塞进课桌里。思源看了,很高兴地送椅子“回家”了,其他小朋友看了,也重新塞椅子。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
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
案例: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是有一次我发现班级中孙宇璇每次都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整齐的叠好,利用孙宇璇的闪光点,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她,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自觉地折毛巾。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幼儿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四)制定班级常规来激励幼儿自觉遵守约定
1.和孩子一起制定班级常规,对于大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有些规则可以让他们共同参与制定,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要领。规则制定后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懂得规则执行的意义。
2.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规则是一种约束幼儿行为的准则,所以遵守规则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行为规范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约定,你若遵守规则,老师就给予孩子奖励。
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守信,多鼓励、少处罚,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