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惹起的小麻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

细心惹起的小麻烦

注意:

阿姨自备了一些不锈钢杯子放在小组中间用来放干净的勺子,方便孩子们吃点心的时候拿取。有一次突然急匆匆地来和我说:“桌上放勺子的杯子不见了,你看到了吗?”我说:“没有啊,你先找一找吧。”我想可能是阿姨不小心放在哪里了吧,但做完操回来,阿姨说:“我找的是满头大汗啊,教室里角角落落都找了,还是没有。”我一愣,难道是哪个小朋友拿来玩了?我说:“我来问问小朋友吧。”来到教室,我问小朋友:“有一桌放勺子的杯子不见了?你们知道在哪里吗?”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君君、阳阳、东东……”大家一连窜报出了许多“嫌疑人”。我想,咦?怎么有这么多小朋友?到底会是谁呢?最终,我把目标锁定在阳阳身上,因为阳阳在我的印象中比其它小朋友稍微调皮一些,经常会做一些小捣蛋的事。于是我对阳阳说:“阳阳,你看到放勺子的杯子了吗?”阳阳貌似镇定地说:“我没有。”但是,从他游离的眼神里我发现了一些异常。我决定继续问问他:“阳阳,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可是诚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喜欢和诚实的孩子做朋友,你愿意做个诚实的孩子吗?”“愿意啊”阳阳的语气很坚定。我说:“你愿意告诉我杯子放在哪里了吗?” 阳阳神秘地告诉我:“要不要我帮你把它找出来?”我说:“好的,太谢谢你了!”……

 

识别:

1、在我的印象中阳阳表现的有一些调皮,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于其它幼儿有一些薄弱。但有时候他会给我们一些小感动,他看到小椅子乱了,会主动地去整理,把小椅子排列的整整齐齐;有一个小朋友在操场排队因找不到站立的点子而手足无措的时候,阳阳会蹲下身去,用手指一指点子,可爱地说:“你看,点子在这儿呢。”其实他是一个很可爱很单纯的小男孩,似乎并不会有这样玩闹的想法。

2、阳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呢?以前从来没有小朋友拿过餐车上的东西呀?于是我和阳阳进行交谈,我说:“阳阳,你问什么要把放勺子的杯子放到这个柜子里呢?”可阳阳却说:“我不知道。”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先行动,再思考,阳阳可能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年龄还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了主班老师,她告诉我,阳阳可能并没有想故意把杯子藏起来的想法,喝水的杯子和放勺子的杯子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喝水的杯子比放勺子的杯子多了一个把手。他吃完点心在餐车里放碗的时候可能看见餐车里有一个这样的杯子,以为是哪个小朋友没有把喝完水的杯子放好,所以把那个杯子放到了小朋友放喝水杯的柜子里,他可能是想做一件好事。

3、但是,为什么会是阳阳呢?做操结束,小朋友挂完帽子,衣帽钩上的帽子掉下来了,阳阳会去把帽子拿起来挂上衣帽钩。为什么阳阳会去挂帽子呢?有的小朋友也看见帽子掉下来却没有去将它挂好呢?或者,有的小朋友甚至没有发现帽子掉下来了。看来阳阳比有些小朋友要成熟一些,小班幼儿基本都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他能够观察到帽子掉下来这个细节,并且能够去将它挂好,说明阳阳已经能够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了,所以他看到餐车里的杯子之后能够联想到和喝水的杯子是几乎一样的,他很细心,将餐车里的杯子放到了放水杯的柜子里,他是想物归原位。阳阳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不能将我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到对阳阳所做的这件事情的判断,我应该试着耐心地去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立刻觉得他是因为贪玩而故意这么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理解和思考也许能够让我看到他的闪光点。

 

回应:

在出现小的插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会因为害怕而不敢承认自己做的事,哪怕这些事情是正确的,小班的小朋友还没有完全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可能觉得老师问他了,找他交谈了,就意味着他做的不对了。我们更不能用定式的思维和观念去看孩子,不能因为阳阳平时比较调皮,而认定了阳阳这么做就是调皮、闹着玩,而否定了阳阳这件事情背后的细心和善意。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曾指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热爱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信任老师,老师对孩子付出了爱,付出了感情,也会赢得孩子的爱与信任,孩子会将我们老师“纳为自己人”,会接受老师。爱孩子也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