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育活动在不断推广与完善游戏教学模式的前提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那么作为基本活动之一的区域活动该怎样有效开展?这是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下来,我就结合工作实际及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一、材料投放要科学
班级区角离不开活动材料的投放,材料的投放除了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美工区中材料的投放应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
2.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应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3.图书角要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提供大量的绘本,以供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
4.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5.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
6.材料要不断更换、更新,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发展需要。另外补充一点,区角中提供的塑料粒、珠子等活动材料要足够大,材质要安全,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铅中毒等伤害。
二、活动指导要适时
一般来说,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尽量不要随意介入幼儿活动,以免打断幼儿的思路,影响幼儿的正常表现。因此,老师的介入要做到一少二适时,所谓适时,即在活动中,发现教育契机要自然介入。
例如:在活动中,对平时显得较为吝啬的幼儿偶尔能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在科学活动中,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鼓励和引导幼儿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和幼儿共同制定观察计划,讨论观察对象、步骤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志呈现计划,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搭建区,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如用长方形的纸盒加两个圆形瓶盖制作“汽车”,收拾整理积木时,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两个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可组合成一个长方形等。
三、观察记录要经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我们面对的幼儿人数多,往往不便于进行观察与分析,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面对的幼儿人数较少,这便为我们老师进行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析创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幼儿行为,确定幼儿最近发展区,制定符合幼儿个体发展实际的教育措施,以实现“量体裁衣”的有效教育、个体教育。这样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便会在我们的字里行间里实现快乐、全面的学习与发展轨迹,在我们科学的保教行为引导下,实现幼儿教育品质的科学提升。
我们用爱为幼儿建构了一个个漂亮、有趣的活动区域,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可以用心做好班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区角里健康、快乐地学习与发展。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在区域活动不断趋于科学化的历程中,我们如同养花人一样,需要付出,需要坚持,更需要轻轻俯下身子,用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