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绿色的世界(诗歌)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理解并感知诗歌中所展示的色彩和快乐的情趣。
2、学习根据已有经验,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色彩,进行简单的儿歌仿编活动。
3、进一步萌发对大自然中美的感受力,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色透明的糖纸或胶片若干。
2、幼儿用书忍受一本。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画面和教师朗诵诗歌,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说说:书上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与我们平时看见的颜色一样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朗诵诗歌。
二、采用提问的方法,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画面和诗歌里的世界是绿色的呢?为什么将绿色的眼镜拿掉绿色的世界就会不见呢?
教师出示绿色的彩色胶片或透明糖纸,让幼儿拿着它看一看周围的环境,让幼儿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使幼儿知道绿色世界的由来。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书,鼓励幼儿边指画边朗诵。
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给每位幼儿发一张彩色胶片或彩色糖纸,让幼儿透过胶片或糖纸观察幼儿用书中绿色的画面,说说:你看见了什么颜色的世界?鼓励幼儿仿编诗歌:红色(黄色,兰色)的世界。
2、让幼儿与同伴交换彩色的胶片或糖纸,鼓励幼儿透过彩色的糖纸或胶片观察周围的环境,说说:你看见了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根据原有的结构仿编诗歌,例如:红色的滑梯,红色的大树,红色的花园,红色的楼房.这儿,一片红,那儿,一片红,到处都是红,红,红.当我把红色的眼镜拿掉,红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
活动反思:
虽然本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孩子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朗诵诗歌。但是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限制,我采取了用绿色荧光笔在透明塑料纸上涂色,带上这种方法制作的“眼镜”,只能将白色这一种颜色“变成”绿色,所以影响了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孩子带上“眼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变了颜色!孩子们没有了亲身的体会,自然创编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