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回巢
年龄段:大班
观察时间:3月
观察地点:户外
事件特征:社会—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并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表达—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 科学—数学认知—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观察记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准备进行户外游戏的我们来到操场。本来确定要进行“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的时候,我听见了在幼儿中的一个声音:“又玩这个呀”。是啊,多么好玩的游戏如果一成不变,幼儿都会玩腻的。此时,幼儿队伍当中传出了另外的声音:“我想玩老鹰抓小鸡”“都玩了很多次了”......我想,是不是可以将这两种游戏进行融合创新,产生一个更加新鲜、有趣的户外游戏。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有趣的讨论。
凯凯:我们可以继续像“老狼老狼几点了”那样有人追,有人跑。
茉莉:那我们就老鹰抓,小鸟跑。
汤蕊:不如用这个呼啦圈当小鸟巢吧,进去老鹰就抓不到我们啦。
蔡芸熙:那我们就必须从老鹰身后跑过来,要不然就一点都不“危险”啦。
潘圣鑫:对!每个圈只能躲一个人。
在小朋友们的激烈讨论之后,游戏方案初见雏形。
首先,由熟知游戏规则的小朋友向其他小朋友进行详细的讲解。
随着游戏的开展,小朋友们发现圈的数量和小鸟的数量对应,每次“老鹰”都抓不住小鸟。而且“小鸟”也因为形式单一而情绪降低。于是有一些“老鹰”和“小鸟”慢慢丧失了兴趣,展现出了倦怠,无聊的样子。
陈志睿:“这样玩没意思。每个圈里只能躲1个人,也太少了。”
华一诺:“那,要不1个圈里躲2个人?”
其他孩子都表示同意。
游戏再次进行,随着老鹰 “5、4、3......〞的喊声,孩子们迅速躲进了圈里。
有一个圈里躲进了2个孩子,可是这个圈有点儿小,2个孩子待在里面,显得很拥挤。
汤蕊说:“这个圈太小,要爆炸了。有大点儿的圈就好了。”
黄雨欣说:“是啊,有大点儿的圈就可以站更多的人。”
观察分析:
户外活动-游戏玩法不统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
具体观察分析>
在以往的游戏当中,幼儿基本上处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总是依赖教师的规则制定和思路安排。而本次游戏中汤蕊参与游戏的自主性很强,能主动提出新的规则,并善于根据情況做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效果不如教师直接去宣布那么清晰准确,但是案例中的幼儿在这次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地、自由的、大胆的表达自己,不仅仅是锻炼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幼儿能构建更为强大的内心世界。
教育支持策略:
户外活动-游戏玩法不统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
具体支持策略>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否介入,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都显得格外重要。在游戏当中,面对产生的问题,幼儿们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教师没有千预幼儿对调整游戏规则的想法,很想看看他们有了大圈会怎样玩下去。于是教师及时为幼儿提供了他们想要的大圈,继续观察。
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发现了这个游戏有价值的地方。没想到这个游戏还能引发幼儿对数量组合和分解的思考,看来游戏中处处蕴藏着学习契机。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数量组合与分解的经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惊叹。教师没有在他们为圈烦恼时“多事”地提醒他们,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很多时候,幼儿们天真烂漫的想法,就是游戏中最好的方法。
同时,教师的支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们要带着好奇研究幼儿,能实现带着好奇研究幼儿,能实现从“教你玩〞向“看你怎么玩”的转变。尊重孩子,看好孩子,孩子们也会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
经过大家的商讨将游戏活动做以下调整
(1)投放新材料----轮胎
用轮胎当做老鹰的鹰巢,不仅丰富游戏情节,更让当老鹰的幼儿位置规范,提升了游戏公平。
(2)语音色彩融入
将单调的“5、4、3、2、1、”变换为“小鸟们觅食啦”“老鹰醒来啦”经过一系列装饰加持,这场游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啦。
给家长的建议: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鼓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创新玩法。尝试引导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爸爸妈妈应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主动的、活泼、创造性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