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 2021.3 | 观察对象 轩轩 | |
观察者 张老师 | 地点 操场 | |
观
察
事
件 | 一次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喜欢追逐踩踏绳子。当我拉着绳子跑,孩子们跟在后面边喊边追。一会儿,绳子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们踩下了绳子,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看着。渐渐地,刘宇昊他们退出了游戏,站在那里成了“观众”。 为此,我又准备了另一条绳子,让朱老师跑得快一些,方向变化多一些;而我跑得慢一些,变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朱老师,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我。全班孩子都跑跳着运动起来了。 | |
反
思
与
措
施 |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中班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中班的孩子开始喜欢新奇刺激、竞赛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把活动材料当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关注活动的结果,往往把伙伴当作竞争对手,想方设法取胜。 反思: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 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沙包、玩球时跑一会儿就不积极了,而对踩绳子却有着长久的浓烈兴趣和积极行动(又叫又喊,长时间地追着跑),于是领悟到,追逐跑的方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我们在拉着绳子跑的时候,用了快跑、慢跑、转弯跑等方式,把中班幼儿跑的基本动作和技能练习都融合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这将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这个案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发现体力弱的孩子退出游戏的问题时,我再次反思,认识到活动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没有考虑孩子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很好达到让每个儿童参与并获得成功感的目标。于是,我又投放了另一条绳子,并在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有差别地使用这两种活动材料。这种使用上的差别,妙在让孩子们在自己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的强度,避免老师根据孩子能力分组给孩子带来的“贴标签”的负效应──即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以老师的“分组”作为评价依据,认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