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游戏
年龄段:小班
观察时间:11月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特征:
社会——人际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社会——人际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语言——倾听与表达——愿意讲话并能说清楚地表达——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
观察记录:
李思语:老师你看我的手也能走。
杨文轩:我也能,我还能横着走。
王檀:我是霸王龙......
幼儿纷纷开始模仿,并且非常开心的反复进行游戏。小班幼儿游戏的典型特征就是喜欢在重复的游戏情节中享受游戏过程带来的快感。
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开始思考绳子除了直着玩,还能怎么玩呢?绳子可不可以变成其他形状?会不会更有趣?
西西说:“老师你看这是我们拿绳子弄了一个房子,跳进去就是回家了!”
现阶段的幼儿喜欢模仿,同伴之间经常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于是更多的幼儿纷纷开始模仿这个新的玩法,用绳子围出不同的形状,双脚跳进图形中,交替进行。
孩子们把这个游戏称为:《回家游戏》
随着绳子游戏开展的深入,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在地面上进行游戏,开始探索绳子脱离地面后怎么游戏?
候青墨:不能缠着身体这样拉,会摔倒的。
吴双溪:那你说应该怎么玩?
叶锦承:我哥哥在小学还拔河呢。
孙宇凡:那到底该怎么拔河呢,我们去问问老师吧。
图片中孩子们有的手抓绳子、有的将绳子缠在身上,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用力。孩子的表现已经体现了拔河游戏的前期表征,于是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我们组织了一次“拉绳子”比赛——拔河比赛。
经过拔河比赛后,小朋友们在空间游戏中又有了新的创新。
小婷:“老师,你看我在钻山洞呢。”
孩子们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想象的游戏情境中,让这些材料扮演着不同的身份来满足自己的游戏需要。幼儿自主的进行角色分工,谁来摇绳子、谁来跳,并且规则感强的张苏锦希小朋友一直在自主的维护游戏的秩序。
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往往会自发地产生合作行为,从而萌发合作意识。
观察分析:
低结构的材料可以引发幼儿的自主游戏,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前期经验,将各类材料结合,玩出花样。在玩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情绪愉悦的游戏需要,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本次户外游戏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认真尝试,积极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获取了经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体验了“一物多玩”的无限乐趣,开拓了幼儿思路,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接下来孩子们会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绳子的探索会一直进行下去。
教育支持策略:
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导下,我们摈弃了机械单一的重复练习,时时处处追寻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玩绳真正成为一种自由、自主、创新、愉悦的游戏活动。
1、分享玩绳子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把玩绳子环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和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玩法,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
2、将玩绳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把音乐介入到走绳环游戏中,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孩子们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调整走绳的速度,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既愉悦幼儿身心,又提升了幼儿韵律感、节奏感。
给家长的建议:
玩绳游戏,这个游戏曾带给上一代和上上一代多美好的回忆啊!教师可以询问孩子们:你们愿意带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吗?与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什么时候带回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