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个宝宝带来了泡泡玩具,其他孩子见了,总是嚷着要吹泡泡。体育活动时,看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泡泡在空中慢慢飘落,孩子们都会追着泡泡跑,用小手去抓住,然后大声叫着:“老师,我抓到泡泡啦!”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像是一只只回归到大自然的小鸟,此次活动就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吧!于是我决定提前教授“吹泡泡”这首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啪!泡泡爆炸了!”这首儿歌生动的结构设计为体育游戏让孩子既易懂又易记,隔天我带着孩子们又上操场了,孩子们的情绪还很高涨,我就乘兴带幼儿玩起了体育游戏《吹泡泡》,可由于幼儿的兴奋,变小泡泡时,幼儿都用力挤在一起,有的小一点的幼儿就会倒地,人堆人。变大泡泡时,总会有个顽皮的幼儿故意把圆圈拉破,经常儿歌被迫终止,游戏终止。
分析: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所以我决定用体育活动感受理解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往,幼儿念儿歌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以老师为主,但在这次活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吹泡泡”这个游戏适合小班孩子进行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对泡泡的变化很感兴趣,但在“泡泡变小了”的时候,由于幼儿的兴奋,所有的孩子都快速地往中间挤,一些孩子倒地了;往后退的时候,一些孩子用力很大,圆圈就散掉了。这时,老师如果不及时地用有效的方法组织,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小班的孩子在兴奋的时候,如果用生硬的命令口吻去解决,是没有用的,他们很根本不听,也不停。我在这时马上说:“哎呀,我们的泡泡破掉了!泡泡要哭了!”其实本来游戏中有这么一个环节的,只是还没到这个环节。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看着我,都说:“泡泡破了,怎么办?”“我们赶快站在圈上,变成一个大泡泡,泡泡变小时候,要慢慢地,泡泡变大时,也要慢慢地,要不泡泡就不和我们做游戏了!”这么一说,孩子们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和动作,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在“泡泡破了”时,往上跳,嘴里发出“啪”的声音,让他们兴奋一下。当然,在这个活动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个跟着一个侧行,在圆圈上进行时,我们边念儿歌边走:“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只要孩子辨别清了方向,孩子们还是可以走得很好的。我想,由于幼儿有了很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去思维,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这点是做到了,可由于小班幼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灵活地抓住教学的机会,尤其是体育活动,强化规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才能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