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独立性,助力幼儿成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培养幼儿独立性,助力幼儿成长

内容摘要现如今的每一个独生子女,在其家庭中已然成为了“小皇帝”。纵关如今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过高的期望和过强的补偿心理,使儿童在家庭中倍受关爱,剥夺了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儿童的依赖性不仅体现在生活能力上,也表现在心里方面,不能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见,他们碰到问题就叫父母或老师帮助,自己不动脑筋也不动手;这样的家长更是大同小异,他们事事包揽,惟恐让孩子多做了,累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对幼儿来说,其以后生存和发展必要具备的品质是独立性。生活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基础,精神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深层表现,为了孩子能够独立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也为了造就一批自立、自强、善于思考的现代型儿童,培养幼儿独立性尤为重要。

关键字:幼儿  独立性

一、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针对儿童独立能力这一点,曾有说过,“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要让他们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就能得到直接的经验,知道做事的困难,做事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但家长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现在生活好了,家家只有一个宝贝,让孩子自己做,累了 ,苦了怎么办?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应把本能的爱变为理智的爱,科学的爱,把盲目的爱变为高度自觉的爱。我们也将社会上发生的极端事例,通过家长活动,作为讨论的话题开展“有话大家说”的热点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家长们各抒己见,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而依赖成了习惯,就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家长包办代替的三大弊端:(1)失去肌肉发展的机会,身体孱弱(2)养成懒怠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3)不识事务,不知劳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自身对于儿童的教育作用,既然是儿童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幼儿起到相关重要的教育效果,就必然要为儿童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让家长知道正确的育儿方法

陶行知先生也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思想、自己做人,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

1、 减少对孩子生活上的包办

为了幼儿成长的健康,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但是幼儿的天性本就是玩,就会有一种渴望,即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幼儿的家长也应当满足幼儿的那种渴望。然而从实际上来看,父母出于担心幼儿和小伙伴打架等缘由,采取了限制孩子活动这一错误的方式,甚至还有的家长以为表达对孩子的疼爱就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还抱有孩子长大后就会做的想法,最终导致孩子的独立能力较差,还对家长包办产生了相对强烈的依赖性。所以说,为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家长应当适当放手,着力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从点滴小事上尝试让幼儿自己处理,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且也可以从家长自己的成人世界中,为孩子适当留出一些空间,让孩子学会干家务。

班里的顾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吃橘子也要老师帮他剥,系鞋带都是老师的事。原因只是这孩子是爸妈高龄产子,所以特别宝贝,所以生活能力比较差。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我们强调一定要大大减少对孩子自立能力上的帮助,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怕孩子不会做,即使做不好也只要注意纠正。从小时候就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并且是有益于孩子自身的,促使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无形之中为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打好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在将来的独自生活时培养一定自理能力。比如说在父母下班回家时主动递上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在父母扫地洗衣时拿扫把和肥皂等。而父母在孩子顺利将一项工作完成的时候,要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夸奖,像是说“谢谢”,“宝贝真棒呀!”,孩子,你做的真好!”当孩子听到肯定赞赏的话语时,往往会产生兴奋快乐的情绪,有助于其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深化。父母其实也可以从起居饮食方面,在孩子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做,要通过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做成任何一件事,不会太困难也不会太简单。所以小孩每天应替父母做一点事情,知道他也是家中的一份。这样一来,孩子所获得的成长,不仅使作为教师的我们倍感欣慰,还能让家长在做人父母的经验中多有收益。

2、 减少对孩子“精神”上的包办。

在培养幼儿精神自立方面,关键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交往的能力。我发现,几乎每一次在进行手工活动或者数学操作活动时,总是难免存在几个小朋友嚷嚷道自己不会做或者让老师帮着做,并不会自己主动尝试,甚至还可能站在边上,干看其他小朋友自觉在做的动作,却没有意识到,活动操作如果要做,其实没有多大难度的。在接触外界事物和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不能离开成人的帮助,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都要意识到,帮助不代表代替,一旦真的演变成了代替,幼儿就会在长期以往的“帮助”中产生较深的依赖感,无法有效培养独立能力。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给予帮助时,要懂得适度可止。

一些家长常在我面前抱怨,我家孩子怎么这么笨,什么都要问我。可我知道孩子并不笨,是依赖心理太强,这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每次来园观摩活动,只要老师一布置完作业,一些家长就迫不及待的去指导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动脑动手的机会。由此可见在家庭中,那些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法。面对这些家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卡给了他们一些意见和建议:(1)相信孩子的能力(2)鼓励孩子质问探索(3)支持孩子动手,家长也应让孩子尝试做一些以前未做过的事,培养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能力。更应在幼儿遇事时学会自己做决定,家长不独断,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不惟命是从。家长减少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帮助,孩子也就变的更自立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再也听不到孩子在数学课上喊:老师,我不会,老师,我看不懂图示等。

三、 家园合作

独立能力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局限于通过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因为孩子其实也有更多时间所处的环境或空间并非幼儿园,而是家庭,教师想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却在家长帮孩子包办一切的情况下,无形增加了不少难度,也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锻炼,甚至可能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变差。如此一来,家圆合作共同就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就有了更为迫切的可操作性或,还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让幼儿学着做事情

不光针对幼儿自身,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开始,有了开始也就存在着从不会做到会做,从做的差到做的不错的转变。例如:中班下学期,幼儿要开始用筷子吃饭,有的幼儿不会用筷子,这时老师就应及时引导他,耐心的示范给他看。在家的时候,家长不能一直坚持喂孩子吃饭,而是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尝试学会使用筷子夹菜吃饭,甚至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可以利用筷子在餐桌上进行某些小竞赛。看似这是一些小事,但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和快乐的情绪时,才有一定的可能增强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动力,有助于其独立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尽可能给孩子体验机会,要在引导孩子培养独立能力时懂得循序渐进,懂得给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2、让孩子自己游戏

对幼儿来说,游戏虽然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更能够作为幼儿独立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而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孩子更多的游戏空间。当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自己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在游戏中,出现矛盾时,自己解决矛盾。必要时我们可给予指导,但是尽量少干涉。如果说孩子没有伙伴,那就转而让孩子尝试自己玩。在家,家长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游戏,但要注意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游戏,不要发号施令。在学校,当幼儿正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低身段,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却贯彻着孩子的主人翁地位,不对游戏有所干涉。游戏中,我们可以及时的给以肯定、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动手的快乐。所以说,幼儿独立性的培养,要靠家庭,要靠幼儿园不够,更加需要进行家园合作所起到的综合作用。

3 多让幼儿自己动手

多动手,深切关系到幼儿的独立能力培养。家园生活中应让幼儿多做事、多动手,例如:吃饭时让他发筷子,拿毛巾等,这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

属于孩子未来看似太远,却也在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促使孩子要学会自立独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靠自己的双脚往前走下去。家长,请你懒一点,让孩子去接受生活的锻炼与熏陶,那样才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