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育人先要律己。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古语在今天仍不失为老师教育行为的准则。
关键词:
思想认识、行为影响、沟通策略
正文: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非常幸运,每天生活于此,每天都在和童年重逢,常常能体味到种子刚刚发出嫩芽的欣喜。因此,每每看到一些老师 “逗孩子”的镜头,总会让我有颇多的不满。这些真实的镜头不是成功教育的榜样,却像是一盏盏警示灯,告诉我们这样对待孩子是“此路不通”。
镜头一
阿大、阿二是一对天真可爱的双胞胎。这天,老师泡了一杯花茶,枸杞、菊花……很是漂亮。“老师,你喝的是什么呀!”阿大、阿二凑过来问。老师递上茶杯说:“来,喝一口。”“阿大,你先喝。”阿二往后退一步说。阿大喝了一口。“阿二,看阿大喝了变漂亮了。”阿二一听,急忙凑上来喝了一口。“哦!阿二喝了毒药了,嘴唇变得像枸杞一样红,脸上变得像菊花一样白了。”阿二一听,脸色立马变了,边哭边说“我不要,我不要。”这边是老师笑得前俯后仰,那边是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笑够了,闹够了。老师拿出了一根话梅条:“来,吃上解药就好了。”阿二犹豫着吃进嘴里。一场风波由此结束。
反思
孩子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世界与成人完全不同。在他们眼中,白雪公主吃的毒苹果、灰姑娘穿的水晶鞋等等,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老师更是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牵动孩子内心敏感的神经,或开朗、或封闭、或愉悦、或伤心……试想当老师告诉孩子喝了毒水的时候,天真的孩子心中会何等恐惧不安,无助的他只能用哭声表达内心的害怕担心,这无心的精神折磨何尝不是一把利剑刺伤了孩子。老师要做的是把快乐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而不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孩子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真正关注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将会和他们心心相通,共同成长。
镜头二
胖胖,顾名思义长得很胖,走路都是一摇一摆的。胖胖的爸爸妈妈在菜场上卖猪肉,大家都认识。因此,胖胖也引来了许多老师的关注。“胖胖,是不是你吃了好多猪肉才这么胖呀。”“胖胖,明天你牵着一头猪来上学。”……每一次,老师不经意的玩笑话都让胖胖显得很尴尬。这天晨检,胖胖终于发起了脾气,任谁也不让看他的手。问他是什么原因,总是不开口。终于在我的耐心询问下,胖胖哭着说:“他们都说我的手像猪蹄,说我胖得像头猪……”胖胖越说越激动,止不住号啕大哭。望着他,我心中百味回转,无言以对。只能轻轻地拍着他,让他尽情发泄着内心的委屈。
反思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对待孩子也是这样。扪心自问:这样对待孩子公平吗?当你对待成人时,你还会这样肆无忌惮的开玩笑吗?人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它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但透过孩子行为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颗受到伤害的心。从互动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感激”孩子,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尊重、宽容甚至是忍耐。 老师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疏忽而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作为人师的自己。
镜头三
俊俊是一个轻度唐氏症的孩子。父母离异的他缺少关爱,衣服总是脏兮兮的,鼻子下面总挂着鼻涕。每天,他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随地大小便、追打小朋友、胡乱翻东西……给老师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天中午,忽然就看到他追着衣着鲜艳的老师跑,追到后,就抱着不放,还甩着头乱擦鼻涕。被抱的老师赶紧将他推开,大声呵斥着。而周围的几个老师在那儿哈哈大笑。看来,又是有人在开玩笑。这以后,在不经意间,我总看到老师们逗他:一会儿在他脸上画红眼圈,八字胡;一会儿抢他东西就仍掉……。慢慢的,我发现在俊俊身上出现了新情况,只要有谁惹了他,他就会冲别人脱裤子、吐口水。终于有一天,俊俊转学了,所有关于他的玩笑也消失了,我却若有所思。
反思
几乎每年,我们幼儿园都有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进来,如:自闭症孩子、轻度唐氏症孩子等等。社会主张全纳教育,回归主流。特殊孩子给我们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我们适应和调整自己,从观念上有所改变。需要我们以博大的爱心去接受他、以更多的耐心去照顾他,了解他们的特别之处。而不是把他看作异类,除了正常教学以外不时的逗一逗,玩一玩。这样,不仅在无意中践踏了孩子的尊严,也使你和孩子离得越来越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只要我们将心比心,积极应对,这些被排斥、被遗忘的孩子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惊喜。
综观上述镜头,让我们腾出时间来从思想认识、行为影响和沟通策略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对孩子的影响。以下是我在平时工作中记录的点滴小事,借以说明自己对以上三点的认识。
一、 思想认识
孩子的品德发展受制于“教师、家庭、集体、个体、书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几种因素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要树立良好的品行典范。但老师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也不是做好了充分准备才去做教师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学习。事实上,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是实现教育工作的前提。因此,我认为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敞开怀抱接纳不同的孩子,教育平等首先体现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有时,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更多。
阿毛是一个任性调皮而又聪明的孩子,时不时的总会发一些小脾气,给老师制造一些小麻烦。面对这样有个性的孩子,有时候我真是有点束手无策。这不,幼儿园举行小歌星比赛,我立刻想到了阿毛。在班内练习时,阿毛的歌声动听嘹亮,吸引得隔壁班的老师啧啧称赞。阿毛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老师,男子汉大丈夫,我去拿奖状回来。”比赛这天,我带领他来到了音乐厅。面对评委,阿毛一拿到话筒,就像变了一个人,扭扭捏捏不肯唱了。我急忙把他拉倒旁边许诺:“唱完后老师就奖你最喜欢的小红花,好吗?”可这招根本不管用。“老师,我不唱了。”情急之下,我生气了,严厉地对他说:“阿毛,你不唱,我就把你送到小班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阿毛索性把话筒塞到了嘴里,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看着他的样子,我心里真是烦透了,也觉得自己难堪极了。最后,我只得换了小朋友重新参加比赛。为了这事,一整天,我都没有搭理他。阿毛也显得很不自在。
第二天一早,阿毛刚到教室门口就赖在地上不肯往里走了,任凭妈妈怎么拖他也没用。这是怎么回事,我走了出去。只见一边的爸爸拿着两包雀巢咖啡对我说:“老师,阿毛说你最喜欢喝咖啡了。这不,非要我带两包来给你,自己又不好意思说。”听了这话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并不喜欢喝咖啡呀,这是怎么回事。不管怎么说,先让他进教室再说。我接过咖啡,对阿毛说:“阿毛,老师拿好了,谢谢你,快进教室吧!”说着我把他从妈妈的手中拉了过来。看我这样,阿毛乖乖地从地上站起来,跟我进了教室。吃过午饭,由于这两天有些感冒,我冲了一包抗病毒喝着。这时,阿毛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在喝我的咖啡吗?”我恍然大悟。这孩子,看来是把抗病毒当咖啡了,难怪说我喜欢喝咖啡呢。“阿毛,老师喝的是抗病毒,不是咖啡。”听了这话,阿毛一脸的失望。“老师,你还在生我的气吗?”我看着他,没有作声,“老师,你喝我的咖啡吧,很香的,喝了你就不要生气了。”这孩子,原来是借这两包咖啡向我道歉呢。顿时,我心里暖暖的,望着孩子恳求的脸,昨天发生的不愉快顷刻间烟消云散了。“好了,阿毛,老师会喝的。”这天,阿毛一直关注着我什么时候喝他的咖啡。为了不使孩子失望。下午,当我终于冲好这杯浓浓的咖啡时,阿毛可开心了。“老师,你这次是在喝我的咖啡吗?”我笑着点点头,喝一口,一股暖流涌入心头。在扑鼻的咖啡香中,我细细品味着孩子的心意。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我有什么理由去责备孩子呢?“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高高兴兴来到幼儿园的。”试想,如果我当时能够体察阿毛的情绪,给他一点时间,同时克制自己的怒火,多一点耐心处理这件事,或许会是另外的结果。而我只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与情绪,并将自己的不满表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对照阿毛的行为,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孩子都能体察到我的情绪并加以行动,我却做不到。思量中,心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感激”。为孩子对我的信任、尊重、宽容甚至是忍耐。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对教师来说,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的确,在与孩子的真诚交往中,在雀巢咖啡的温暖中,在感悟童心中,孩子给予了我关爱与幸福。也使我意识到:孩子的心灵敏感而脆弱,需要老师的小心呵护,老师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一些耐心与引导,冷静、温和的对待他们。
二、 行为影响
有人说:“教育是日复一日地坚持和重复。”,也有人说“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事业。”这其中“坚持和重复”的是教育的持续性,“常做常新”的是教育的行为和观念,我觉得,中间还应有一层意思,就是教师对每天日常活动的思考和分析,从平凡活动中能够发现不一样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领悟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
云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在班内总是像一个小姐姐,很少让老师操心。这几天午睡,我耳边总会响起她的声音:“老师,我要小便。”刚开始,我也没在意,总是示意她快去快回。可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不对劲了,有时半小时之内她要入厕三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当她再一次提出入厕要求的时候,我拒绝了。云子偷偷地抽泣起来,边哭边说:“老师我憋不住了,老师再让我上一次吧。”哭声惹得我心烦意乱。“不行,你已经上过两次了,才几分钟,怎么可能又要小便呢?”遭到我又一次的拒绝后,云子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直到午睡结束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早,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云子“哇哇”的哭声。“我不上幼儿园,我不上幼儿园了。”只见云子的妈妈拖着她往教室里拽。“这孩子,今天死活不愿意来幼儿园,说是因为午睡时经常上厕所,老师不让。”我拉过云子的手,蹲下来想好好解释一下,云子一下子就挣脱了我的手,直往外跑。没想到我昨天的举动引来孩子这么大的反应。看来,操之过急的做法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云子再次来到教室时,脸上挂着泪痕,怯怯地望着我。拉过孩子的手,看到手上红红的。显然,孩子是在妈妈的强迫下才不情愿的来到教室。“云子,要小便就自己去。”我轻轻地对她说。云子点点头回到了座位。又到了午睡时间,我特地坐在了云子的身边。好长时间过去了,孩子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云子,去小便吧。”孩子如释重负,走进了厕所。这天午睡,云子还是如往常一样上了好几次厕所。我跟着孩子走进厕所。发现孩子每次只是尿出一点点。下午放学,云子拉着妈妈直往外跑。显然,孩子不愿意我向她妈妈反映在园情况。我挡住云子说:“云子,我和您妈妈讲话,你在旁边听着,好不好。”云子犹豫着点点头。介绍情况后,我建议家长带孩子上医院看看。
第二天,云子的妈妈跟我联系,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并没有什么异常。看来,孩子的反常是心理因素。我叫来云子仔细询问,期望能找出原因。刚开始,云子低着头,默不做声。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云子终于说道:“老师,我睡不着,心里就老想着上厕所。”“那以老师陪着你睡。睡着了,你就不会老想这上厕所了,好吗?”云子点了点头。这以后,我总是坐在孩子的身边陪她睡觉。刚开始,孩子要上厕所时,我就鼓励她延长时间。慢慢的,云子上厕所的次数减少了。但孩子还是不愿意睡觉。终于有一天午睡时,云子悄悄地对我说:“老师,在老家时,奶奶是拍着我睡觉的。”我恍然大悟,联想孩子的反常表现不就是出现在暑假过后吗。这天午睡,我轻轻地拍着孩子。不一会儿,孩子发出了香甜的鼾声。自然,上厕所的烦恼也没有出现。起床后,我及时表扬了云子。下午放学时,我向她妈妈反映了孩子的改变。云子的妈妈听后很高兴,转身抱起云子轻轻地亲了他一下:“云子,听见了吗?老师表扬你了。”云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此后,我循序渐进。陪伴孩子的时间由多至少,拍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慢慢的,孩子终于和以前一样安静的睡觉了。
反省自己刚开始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和急躁的处理方式,自责为什么没有以宽容的心态容忍孩子的行为。我想若我能在处理孩子生活问题时换一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就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了解孩子焦虑的心情,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呵护孩子的敏感心灵。
尊重孩子,体现在对待孩子的行为上。反观自己后来的行为,由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老师无声的爱,孩子会向我打开心锁,敞开心扉。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幼儿教育是“心”的事业。老师若有一颗同情与理解的心,能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问题,就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在满足他们内在需要的同时为他们创造自尊、安全的环境。就能真正了解孩子、体察童心。就能调整自己的教育角色,自然改变自己的行为,将尊重孩子落到实处。
三、 沟通策略
有人这样形容老师的眼睛:一只是孩子式的,一只是成人式的,我们用成人的眼睛观察孩子,观察他们身上的一切,而那只孩子式的眼睛则从孩子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人。我想与孩子的沟通其实就是这两只眼睛的相互交流。交流中我们对孩子要倾注更多的爱,用心关注他们。
西方有句谚语“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生活中,每次为孩子服务:倒豆浆、梳小辫……我都要求孩子对我说“谢谢”,这倒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知道感谢就要说出来,知道感谢别人也是爱。同样,每每孩子为我服务时我也会报以“谢谢”。刚开始,孩子会兴奋的说:“老师对我说谢谢了。”时间久了,看到孩子总是挂满微笑的接受,从心底流露出被尊重的喜悦。“不用谢。”也自然从嘴里流出。这其中菲菲的转变更是倾注了我的关爱。菲菲小朋友是一个腼腆的女孩。不善与人交往。刚开始,我为她梳小辫后同样要她说“谢谢”,可她总是尴尬的站在那里,显得手足无措。我并不强迫她,但这以后总是适时地与她多交流,多提醒:早上入园,我会首先向她问早;穿了新鞋,我会由衷送上赞美;遇到困难,我会及时给予帮助……“润物细无声”,这天早上,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让人些许有点心烦。撑着伞,来到教室,随手将伞放到地上。菲菲来了,我低着头并没有注意到她。她犹豫着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急促地对我说:“老师,你的伞真漂亮。”这一句话宛如天籁,敲击我的心坎,抬眼望去:我的伞是如此艳丽,孩子的脸是如此可爱,一切仿佛艳阳高照。我连声说:“谢谢!谢谢你的夸奖!老师好高兴。”“不用谢!”菲菲脱口而出,“菲菲会说‘不用谢!’,以后会像老师一样说‘谢谢’吗?”“会。”菲菲点点头。万事开头难,这以后,菲菲的字字感谢珠圆玉润,不时会萦绕在我的耳边。感谢——爱的开始,它如外面的雨丝,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轻轻渗入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们一个纯真的吻,一次亲密的拉手,一次试探的抚摸……都给人带来阵阵温暖与欣喜。爱在沟通中相互感染,蔓延……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微笑。友好的态度很重要,可以感染孩子,使他们感到温暖、亲切。老师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招呼,可以融化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戒备。2、主动。有时,孩子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并不代表他离你很远。我们可以主动地和他们聊一聊,说说他们感兴趣的事,慢慢的孩子自然会接近你。3、有准备。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的心理。在与孩子沟通时,先想一想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会问哪些问题,会持怎样的态度,并思考合适的应对方略。
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育人先要律己。孩子的世界是个值得探索的奇妙世界。每一个孩子都似一粒奇妙的种子,只要尽心照料,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要伤害这粒种子,要用心去呵护它,要仔细地去观察和负责任的去陪护它。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所以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才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浩瀚无比。而老师要收容每一个孩子,才能收获阳光。
参考文献:
1、张燕:《在反思中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P28起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P15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