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新《纲要》非常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和艺术的陶冶,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到幼儿期符合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愿望的美术作品,会使幼儿感觉到兴奋和满足。在日常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完全区分绘画和游戏活动,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游戏。因此我们尝试把幼儿所要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内容、规则、目标,使游戏和绘画融合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和绘画的相互结合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游戏 美术教学 优化整合
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大多赞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张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得到优化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并不只是童年期一种特有的、快乐的活动,它同时也是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一种活动,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因此,将幼儿美术教学纳入游戏范畴,正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游戏式教学不再注重绘画、手工技巧的学习和作品效果的评价,它根本不必考虑画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它注重的是孩子通过各种绘画、手工活动,来充分宣泄情感、展现能力,它考虑的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何更具有丰富性、随意性、游戏性。它真正使幼儿美术活动成为让孩子自由翱翔的广阔空域。
“把游戏融入幼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老师已经认可到了这一点,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深入探讨它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在于该如何实现它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探索,逐渐丰富其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等。在此,我仅小班的美术教学为例结合一些实践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特别注意:
1、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蜗牛赛跑”、“蜻蜓花中飞”、“企鹅跳舞”等手工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运动、食物或其它事物为题材,如“妈妈的花衣裳”、“我爱吹泡泡”、“五颜六色的棒棒糖”、“马路上的汽车”等绘画、撕贴内容。在“我爱吹泡泡”绘画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好几瓶肥皂水,让幼儿在室外玩“追泡泡”的游戏,并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变化(由小到大),让他们在快乐地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变化和特点,再适时地结束游戏,以“泡泡这么有趣,可是一会儿就变不见了,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多好啊!”激发幼儿画泡泡的兴趣,而先前直观的泡泡游戏使幼儿在作画时更好地把握泡泡的特征。此次绘画活动由于游戏的引入,绝大多数幼儿较好地完成了“吹泡泡”的作品,同时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对独立完成美术作品的自信心也大幅上升。应该说这都归功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的选择。
2、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或者说对其持续性都不长,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比如之前提到的“企鹅跳舞”的手工内容,可以事先启发幼儿讨论是否可以在活动后给可爱的“企鹅”开个舞会,增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让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制作和装饰中去。
二、丰富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组织与实施的内容之一。因此,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渗透结合,就要丰富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也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珠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印章画“花儿朵朵”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雕出各种花形的胡萝卜、自制的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等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上,不一会儿,幼儿充满想象力的、装饰独特的扇面和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做新衣,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到处献宝。教师活动后启发幼儿将作品做为“照相馆”的装饰品和道具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成就感倍增。总之,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生来就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比如在进行“美丽的风筝”手工活动之前就事先告诉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将进行一场“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的游戏活动,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立即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在活动中还可以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引入娃娃家的情境,元宵节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忙着“搓汤圆”过节呢,使幼儿自然地融入设置的情境。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应该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玩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画纸上已画好的小朋友的脑袋下拓印自己的手掌,只有就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了。又如用弹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在游戏时常伴随着表达自己情感的话语或声音。当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保持寂静无声,保持井然的秩序。因为过多的强调这些,将会影响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窒息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只要告诉幼儿一点,“在创作时,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车。练习螺旋线条可以说“画棒棒糖”。在“五颜六色的棒棒糖”的绘画活动中,有些幼儿就只用一种颜色画,并且画得很大,这时教师适时提醒他“这根棒棒糖太大了,都吃不完了。老师想吃x颜色的棒棒糖,你能分一个给老师吃吗?”这时幼儿就兴致勃勃地换颜色继续画棒棒糖,并且说还要画好多分给他的好朋友。此时幼儿的积极性就被再次调动起来了。
通过实践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因此,教师在了解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整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不断挖掘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真正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美术教学活动,自由、自主、愉快地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2、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