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区域活动以其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完善,使他们的各项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给幼儿发展的各种区域材料,从而让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的互动中,各项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开展区域活动实践时,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策略:
案例1:材料投放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积极性
区域活动开始啦,钻爬区的孩子们纷纷去找自己喜欢的钻爬类材料进行活动,有的钻爬进了弯弯曲曲的“笼子”,有的爬在长长的地毯上,有的在高高低低的两把小竹梯搭起来的“房子”里钻进钻出、爬进爬出……一个个手脚着地顺着爬;肘、膝着地退着爬;学着螃蟹横着爬;学着蜘蛛肚子朝上爬,玩法多样,个个不亦乐乎。
玩了几次,孩子们一个个觉得没意思了,刚玩了一会儿,就坐在旁边休息了,任凭我们引导、夸奖、催促,都无计于是,总是用各种理由推脱。浩浩说:“老师,我累了。”强强说:“老师,我不想玩了。”甜甜说:“老师,老是爬来爬去,没劲。”怎么会这样呢?我们针对钻爬区的材料进行了反思,认识到钻爬区的材料能从各个方面锻炼孩子的技能:如手脚的协调性,反映的灵敏性等,也注重了孩子发展的层次性,孩子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材料进行活动:如“房子”的高低、爬行方式的不同等,但缺少了一份童趣,一份天真,没有让孩子感到活动的趣味性。于是,我们逐步在钻爬区投入了一些趣味性的材料,如沙包做成的“米袋”,南瓜、西瓜、土豆等布绒玩具,把它们放在孩子们背上、肚子上进行“蚂蚁运粮”的活动;用小鸡、小鸭、小猴等毛绒玩具进行的“送小动物过河”等活动,并且经常提供头饰进行角色互换,时而还提供两张一头矮、一头高的长凳进行“鸽子找家”活动,时而提供一架10米长的竹梯,进行“飞机钻云层”活动,时而把鱼网和铃铛做成的匍匐前进的“铁丝网”进行“军事演习”活动。让他们在趣味性的活动中促进各方面动作的自主发展,感受到完成任务后乐此不疲的成功喜悦。
解读:陈鹤琴老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支持幼儿活动的支柱。对于自主性很强的区域活动来说,不仅需要教师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丰富的活动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需要老师提供让孩子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趣味性材料,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活动材料进行互动,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体验不同的乐趣,使幼儿把每一次活动看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使幼儿每次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有期盼下一次活动的欲望,使幼儿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玩中乐,玩中学”的真谛。
案例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瞧!平衡区的小朋友玩的多带劲呀!只见这个挑南瓜,那个在运水,忙的不亦乐乎。个子小小的陆彦竹在摆放贴近地面的平衡木上行走,如履平地,速度相当得快,只见他反反复复几个回合,兴致非常得高!不过时间一长,眼睛就不觉瞟向了紧凑在一旁的一层高平衡木:两张高长凳叠起来的平衡木上,别说,看同伴玩也挺紧张的。只见一个小心翼翼,小步小步地移着向前行,碰到胆小的肯定打退堂鼓。我看出了“小不点”的心思,鼓励地说:“彦彦,试一试,不怕的。”在我的带动下,他勇敢的上了高一层的长凳,起先还摇摇晃晃,有些不平稳,紧张得手都冒汗了,但在我鼓励地眼神下,他坚持走到了终点。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体会,彦彦不怕了,接着走第二次、第三次……到接下来已会走两层高的平衡木了,还会用扁担挑着南瓜前行呢!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老师,下次我还要挑战更高的平衡木呢!”
解读:材料的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依托。幼儿是在不断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大胆表现、大胆尝试,掌握技能获得发展。然而每个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特点、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可以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地提高。在案例中,我在布置平衡区大型的平衡器具时,很有层次地摆放了贴近地面的平衡木,一层高长凳子组成的平衡木,两张长凳子叠起来的组成的平衡木,还提供了可以自由组合的长型板和拱形板摆成的平衡木,独立活动的小型平衡板,以及小竹梯等。不同的高低层次,不同的难易程度,也从多角度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增强了幼儿的挑战意识。案例中彦彦从玩最平稳地平衡木到玩一层高长凳的平衡木,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自己技能的促进。只有在不断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在对自己能力极限的挑战中才会获取更大的发展
案例3: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为了让幼儿能更喜欢,更投入地游戏,我在球类区添加了一些辅助材料:利用草囤布置了一个场景。活动开始后,幼儿都在草囤那边拍球,只见苗苗围着草囤在绕标运球,一会儿走得慢拍得慢,一会儿拍得快走得快,一会儿又抱着皮球围着草囤跳来跳去,好多女孩都被她吸引过来了,他们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在练习绕标运球,好开心呀!这时佳佳跑来,把旁边多余的草囤都堆在原来的草囤上,这样一来,在原来只有一个草囤的基础上堆了有的2个,有的3个……,使本来一排整齐的草囤障碍变得高低不同、层次不齐。这时幼儿嚷道:“告诉老师,佳佳破坏。”还没等我发话,只见佳佳抱着皮球,冲锋似的向前跑,跨过一个草囤,三个草囤,二个草囤……,最后把皮球投向箩筐,虽然没有投准,但是好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了,就这样一条长长的队伍排好了,一个接一个“××加油,××加油,ye!”好热闹。顿时,投篮的幼儿不见了,大家都在呐喊助威。
解读:陶行知先生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就如案例中幼儿利用大小、高矮不同的草囤当障碍物那样,有的小朋友只会绕着草囤过去投篮,有的会跨一个过去,而像佳佳觉得一个草囤太简单,便是一个变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而且还是抱着皮球跨跳过去投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创造力是幼儿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而教育者所要做的,便是如何将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幼儿往往会在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和创造愿望。正如陈鹤琴老先生说得:积极的鼓励远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强。我们不要对表扬过于吝啬,要多鼓励、表扬身边的孩子。在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批评制止幼儿的这一行为,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活动。这样,幼儿的创造潜力得以激发。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区域活动就是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愉快游戏。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为幼儿创设了一份相对宽松、自主、愉悦的活动氛围,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是引导者、促进者,或观察安全、或提建议,或引导,或增加、筛减材料,更多地则注重去挖掘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飞跃、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