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看世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是人类智慧的窗口,是创造力的源泉。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因此,在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期,应当重视幼儿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

一、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选择、有组织的感觉和知觉,全面、正确、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大约从2岁起,孩子就具备初步的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这种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培养观察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观察力的特点。

1、观察缺乏有意性。有意性指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观察。年龄越小,观察的有意性越低。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知觉和观察常易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干扰,到了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幼儿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常依事物本身的特性为转移,如果事物的特性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往往无须成人组织,也会全神贯注地去观察。

2、观察缺乏细致性。幼儿初期观察事物,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的部分,如只注重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观察时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反复观察,有时还会作出种种联想或幻想,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则视而不见。

3、观察缺乏独立性。幼儿观察时极易受老师和周围儿童的暗示,缺乏观察的独立性,他们往往自己没有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就跟着别人说的话予以复述。

4、观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极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观察的目标。一般认为幼儿自由观察图画的平均时间:3—4岁为7秒种,4—5岁为8秒种,6岁观察的时间显著增加为12秒种。

5、观察的概括性较差。小班儿童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也不断增加。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等的研究确认儿童对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关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学前儿童大部分属于第1、2阶段,即属于感知图片阶段。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达到第3、4阶段,已超过感知图画的水平,达到了思维的水平。

幼儿观察智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显著不同,幼教工作者只有把握了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动权。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呢?

一、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对他的向往,就会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而自觉地去观察他、研究它,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入手。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多问是幼儿观察的结果,也是幼儿求知欲望闪现的火花。教师应该鼓励和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刚刚萌发的观察兴趣。另外,教师自身的情绪对幼儿的观察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作用,要想让幼儿有观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教师始终以极大地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才能感染幼儿,带动幼儿观察。第三,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可能是无意的,这种行为如果能得到家长的及时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要帮助幼儿感知观察目的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发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过程。”幼儿在观察中往往目的不明确,他们喜欢凭兴趣观察那些自己觉得好奇的地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教师必须要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观察。在观察之前,教师要告诉幼儿观察任务,尤其要让他们去注意观察那些不易引起注意的地方。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同,幼儿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例如:带幼儿观察小白兔,要事先向幼儿讲解需要注意白兔的眼睛、尾巴以及四条腿的特点等,使他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又如:有次我组织了一次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车。为了让幼儿对各种车辆有较直观的感知,使该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完成,在带幼儿到马路上观察各种各样的车之前,我对幼儿说:“老师今天要带小朋友到马路上看看有些什么车?这些车载了什么?他们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看看哪个小朋友看得最认真?”由于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幼儿在观察时就能够按着要求去观察所有驶过该条马路的车辆名称及车辆载了什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这样就使接下来的活动能较好地完成。

三、要教给幼儿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个事物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观察的时候,要从有利于掌握它的特征出发,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这样可以确保观察的全面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

(一)顺序法

顺序法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例如:观察树的活动中,有的幼儿从上到下的观察,是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有的幼儿让他们从远到近的看,是大和小。因此,我们不强调幼儿掌握哪种顺序,只要幼儿有顺序的细致观察就行了

(二)比较法

比较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如:幼儿在初步认识了鸡鸭以后,再做比较观察,教师要引导启发幼儿既能发现鸡鸭的共同属性——身上长羽毛,有两个翅膀,两只脚。又能找出其中的差别——鸡的嘴巴尖,鸭子的嘴巴扁;鸭有蹼,会游泳,鸡爪上没蹼,不会游泳。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帮助幼儿熟练把握事物的异同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分析、概括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幼儿的观察智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追踪观察法

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要教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在幼儿观察时,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观察小鸡,除了看它的外形,可以让幼儿用手去摸一摸小鸡的绒毛和尖尖嘴,用米喂小鸡。如认识水时,让幼儿多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知道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液体等特征。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学得积极、生动、愉快,还可以培养训练幼儿各种感官的敏捷性。

五、要引导幼儿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孩子们有了观察意识之后,还应让幼儿懂得如何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带着问题的观察容易见长效。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太阳从哪边升起,从哪边落下”?“什么花在春天到来时最先开放,什么花在冬天开的最灿烂?”“什么动物可以在冬天冬眠?”等等。在观察后要及时对儿童进行提问,这样做不但可以发现儿童观察力的强弱,而且可以培养儿童自己制定观察内容、计划、方法的能力。在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给孩子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在不愿回答孩子问题时,斥责孩子:“你烦不烦?”“你哪来那么多问题?”“别说了。”其不想,几句不耐烦的话,给孩子在观察后兴奋的神经泼了冷水。孩子会因大人不喜欢而误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放弃对观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孩子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是观察思维的必然结果。如果孩子观察了事物,对事物的一切无动于衷,这个观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家长,应该与老师一起指导孩子将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教育孩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观察力一天天的敏锐起来。

六、要指导幼儿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东西。  

巴浦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时,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浦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定率;瓦特看到水蒸气冲动锅盖,悟出了蒸汽机的原理。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教儿童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一些规律。例如:在一节科学活动中,取同样长的两只蜡烛,将其点燃后分别用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罩住,请幼儿观察哪只蜡烛先灭。经过观察、思考幼儿提出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当空气用完之后就会自动熄灭。在此基础上,部分幼儿还总结出燃烧需要空气的道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只要我们去发现我想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一定能发挥出其创造性。  

七、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开设饲养角、种植角、阅读角等让幼儿的周围始终存在观察的内容。氛围轻松自由,让幼儿快乐的观察。平时教师啊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观察时机。如:观察雨过天晴后的彩虹、燕子南飞、冬天的雪、夏天的雷、闪电等。让幼儿学会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同时,经常组织专门的外出观察活动,即让幼儿走出校园,开阔视野,激发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积累生活经验。如:春天时组织幼儿观看田野,寻找春天,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家乡时组织幼儿游农家园,看家乡的风貌等。平常在各种活动中有机渗透观察。如:美工折纸活动中看图折纸,教师为幼儿提供示范图例,让幼儿结合折纸经验,有顺序的观察思考,学习事物的折叠方法。这不仅丰富了折纸经验,也发展了观察的能力。

总之,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幼儿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成功,也有助于幼儿整个人生的成功。观察作为幼儿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在掌握了幼儿观察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指导幼儿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认知、学习技能,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