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5日

论幼儿区域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活动区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投放材料、创设情境,让幼儿根据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以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的为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了解区域活动的定义及其创设的意义,其次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最后进行客观、积极的评价及有效的反馈,从而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的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虞永平教授提倡课程游戏化开始,区域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活动中,教师从原来忙碌不停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变成了幼儿自由自主游戏的观察者,而观察也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更需要用心。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越来越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1>,那如何才能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我们观察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游戏呢?

二、区域活动的定义及意义

(一)、区域活动的定义

所谓的区域活动,指的是教师以教育目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幼儿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区域活动有时也叫“区角活动”或“区域游戏”。区域活动作为一项自由自主的游戏,最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的游戏,鼓励他们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区域活动要顺利开展需要把握它的三个特点:一.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二.材料是活动区的根本;三.区域活动是小组和个体化的活动。常见的活动区有语言区、建构区、美工区、益智区、角色区、表演区等,在不同的区域中,幼儿通过操作不同的材料会获得不同的“关键经验”,同时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增进交流,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

、观察的方法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观察是指导的前提与基础观察幼儿区域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的现状和如何改善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相应的指导提供基础<2>儿童的学习是复杂的、多元的,也是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性的,作为个体化的区域活动幼儿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都能在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读懂幼儿就可以从区域观察开始,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至关重要。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1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建议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应用《指南》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关注与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观察分析回应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适时的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状况,做出判断的同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应该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作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中反思自身创设的游戏环境,从而及时调整,让幼儿更积极的投入活动。分析评价往往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育知识功底,如此能够激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内在需要,这既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观察方法及记录

为了确保观察结果的真实性,教师通常要保证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并能够在随机的场景中意识到观察的价值。

    观察后,教师不需要将所有观察过程都记录下来,而是应选取那些典型意义的人或事。通过细致认真的观察再客观、详尽地描写出来,。其中应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情境、观察过程、观察分析以及回应与支持策略。在观察过程的记录中尤其应注意客观的进行描写,避免加入主观的情感,以免影响后期分析评价的有效性。

四、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

在我们的幼儿园内,孩子们每天都会在游戏时间里自己选择区角,自己选择材料、内容,投入并认真的着游戏。此时教师观察的重点又在哪里?

(一)、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活动区的根本,活动中它往往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孩子在发展,材料也应该发展。在中班的一次区域活动中,一个叫浩浩的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浩浩身穿白大褂,戴着一副白框眼镜,很明显他在角色区所扮演的角色是“小医生”。见到病人来,他自觉的从口袋里掏出听诊器往脖子上一套,娴熟的将听诊器在病人身上挪动。除此以外还有药箱,病床等等关于医院里的一切一应俱全。再这样的条件下浩浩积极的游戏,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环境、材料的充分准备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激发物。“当游戏时间充裕了,游戏材料丰富了,游戏空间自由了,幼儿才能真正的从区域中学习。”<3>

(二)、师幼互动

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即教师的介入,而教师对游戏的介入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幼儿游戏的客观需要;二是教师的主观判断。

1间接指导。此时教师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旁观者、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建议幼儿应该如何进行游戏。

2直接指导。当间接指导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是,教师可以参与游戏,通过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按照游戏程序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但并不是所有区域活动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当我看到浩浩如此认真的游戏,便本能的退到他身后,实实在在成为了一名观察者,此时的不介入正是给了浩浩自主的机会。

(三)、分析与评价

    《指南》作为教师、家长观察了解幼儿的抓手,能够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观察的价值。在对浩浩的观察中不难看出他对角色的认知还是非常到位的。从医生的着装以及听诊的流程来看,浩浩有着丰富的关于医生的角色经验,并能很好的迁移到游戏中来。也正如《指南》中所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

这时,浩浩又迎来了他的第二位病人,这位病人称自己发烧了,于是浩浩立马拿出体温计放到她的耳旁测体温,而这位病人推开浩浩的手,并吐了吐舌头说这个应该放嘴里,身为小医生的浩浩一听,看了看又拨弄了一下体温计,立马反驳道:不是,这个就是放在耳朵旁的这才顺利的测完了体温。

这一段文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浩浩。

1从幼儿游戏的角度看,浩浩非常的投入游戏,并且具备关于医生的一些角色经验,能够很好的迁移到游戏中,演有模有样,值得赞许。

2从社会性角度看,浩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正确处理医生与病患的角色定位。

3从学习品质的角度看,浩浩在整个过程中非常专注、投入,对于浩浩自己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当面对第二位病人的质疑,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虚心听取亲身实验,最终发现体温计的正确用法,整个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细心,又善于探索发现的浩浩。

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浩浩一般,幼儿与幼儿之前仍存在着个体差异。

一次中班户外活动,妮妮主动的为其他幼儿搬着路障,她双手将两个路障托起,转着圈来回的走动想寻找空处摆放。接着,妮妮转转悠悠来到小推车旁又拿起一个路障并企图推动小推车,这时一个小男孩走到她身旁直接将推车推走了,而妮妮默默的看着。放下手里的路障,妮妮又来到一位女生旁边,这位小女生正在摆弄着什么没有理会她,于是妮妮就围着这小女生转悠了两圈,发现依旧不理她。很快便连走带跳的来到了另一路障游戏区,伸手便搬起两个路障打算搬走,旁边两位小男生一看立马拦下了妮妮,硬是把他手里的路障抢了回来。路障被抢后,妮妮只能默默的离开了。

在这样一次活动中妮妮显得并不那么合群,而教师的观察可以从现象中看到妮妮真正的游戏需要。

1从幼儿游戏的水平来看,妮妮的游戏水平明显比其他小朋友低,所以其他幼儿不带他玩,再加上其他幼儿可能玩的比较投入而暂时忽略了妮妮。

2从妮妮的多种表现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想和大家玩于是就产生了破坏的行为来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上面两次游戏活动可以看出,孩子是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的,这些想象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自然而然的联系到游戏中,从而让游戏变得既丰富又有趣。分析不一定就是给孩子找缺点,孩子的不会恰恰是在告诉老师,他需要学习什么;孩子的失败恰恰是在告诉老师,他是多么的努力和敢于尝试。幼儿游戏中进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能力和经验以及活动后获得的新经验。

(四)回应与支持策略

结合《指南》精神,支持策略要考虑到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调整,还应考虑对幼儿活动经验的巩固提升以及对家园共育的思考。

针对上面两个幼儿的表现,教师的回应策略也各有不同。对于浩浩,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肯定优点,让浩浩获得自信也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相互学习,与此同时与幼儿共同探讨医院内其他角色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经验。对于妮妮,教师应在活动中及时的介入,如可以让整理路障,将破坏秩序变为维持秩序,再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交给妮妮一些同伴交往的技巧,提高其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丰富语言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性。

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要把孩子当成游戏和学习的主体,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而教师也应该成为一名观察者、鼓励者、支持者,追随孩子学习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注释:

<1>丁海东·区域活动现场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教育导刊,201147

<2>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师观察策略J·学前教育200678

<3>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