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提问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9日

开放性提问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创造一个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而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的。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呢?老师们对主导和主体的解读又是怎样的呢?杨春燕老师在《小猪变形记》中就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使幼儿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案例描述:

教师在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时讲小猪变长颈鹿的过程时,是这样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节的——教师边讲边出示图,问:“小猪跑到路边遇见了谁?小猪盯着长颈鹿会想些什么呢?”幼儿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猪,纷纷进行了自己的猜想:“长颈鹿的脖子好长呀!”“我想骑到长颈鹿的脖子上去!”“长颈鹿肯定会看到很远的地方呢!”……接着教师才继续带领幼儿接着讲故事:“我们听听小猪怎么想的……”

当讲述“到小猪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想把自己变成长颈鹿时”,教师停止了讲述,把问题抛给了幼儿:“小猪是怎样把自己变成长颈鹿的呢?”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各种把自己变成长颈鹿的方法:“小猪在身上画了很多的咖啡色圆圈。”“小猪在脖子上套了很多圈,它想把自己的脖子拉得跟长颈鹿一样长。”“小猪在脚上绑了两个高跷,把自己变成了长颈鹿。”……在幼儿描述自己想出来的变成长颈鹿的方法时,教师频频点头,用鼓励的微笑肯定了幼儿的奇思妙想,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参与活动的兴致更高了。

解读:

开放性提问,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同时开放式问题将幼儿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没有沿用老一套的“一言堂”,从头讲到尾,而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一猜、说一说,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幼儿主动去探索学习。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种肯定无疑是幼儿逐步学会学习的助推力,为幼儿打开了主动学习的大门。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更加愿意去大胆地猜测小猪下一次会变成谁,会怎么变了。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进行开放性提问做到了以下两点:

    第一,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把答案设计成是开放性的,可以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开放性的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二,提问对象具有开放性。教师提问对象具有开放性,面向全体幼儿,而不是只针对一部分、甚至是个别的幼儿。否则,大部分幼儿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的,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的思维能力愈来愈差。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开放性提问的引导下,注意力集中,他们始终围绕绘本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人人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