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的探索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   音乐    游戏化  

 

正文:

    幼儿园小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将音乐课程多方面的内容用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幼儿园小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认知能力,丰富音乐知识的才能、发展智力的良好手段。扑捉和聆听到音乐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大多在婴幼儿时期就具备了敏锐的听觉,能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对音乐做出反映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兴趣所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由音乐游戏、歌唱活动、打击乐器活动、韵律活动等学习组成。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一、 音乐游戏中兴趣是活动开展的引领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可以使儿童具有更高的求知欲,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坚韧的意志力,而一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智慧,没有灵感。而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小班孩子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互动必不可少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喜欢观看一些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对于这些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在音乐游戏《袋鼠》活动中我录制了两段特点显明的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介入音乐活动的兴趣.一段音乐活泼轻快、另一段音乐缓慢低沉,并根据两段音乐的特点用故事游戏,用袋鼠宝宝和袋鼠妈妈、狡猾的故事,先让幼儿倾听袋鼠、狐狸两段音乐,学习辨别两段音乐不同的音乐性质,勇敢地模拟袋鼠跳、狐狸走路等动作。幼儿在活动中细心倾听后能很轻易地感触出活跃轻快的音乐所表示的袋鼠形象、迟缓消沉的音乐所表现的狐狸形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游戏化的音乐教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倾听音乐。

(二)情景布置贯穿故事情节

    音乐教学中,有时为了使音乐活动更加地生动、孩子更加乐意参与,我在课前不得不做一些角色的铺垫。音乐活动《莲蓬头》歌曲内容唱的是幼儿天天都要做的事情“洗澡”每一个幼儿在洗澡时最喜欢玩白花花的肥皂泡、听哗啦啦的水声、洗清洁后香喷喷的感觉是每一个幼儿愉快的情感体验。我感到除了筹备好歌曲磁带和图谱外,更主要的是情景创设和供给详细的操作资料。于是,我在教室中创设了一个浴室的情境、录制了哗哗的流水声、人手一个沐浴棉。营造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深感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活动前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进入预备洗澡的情境,启示幼儿回想妈妈用沐浴棉给自己洗澡的快乐情景,鼓励幼儿听着流水的音乐,边模仿洗澡动作边追随教师朗读歌词,我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并随机给予相应的指点。这样幼儿就能在充斥乐趣的实际生活情景模仿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不由自主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这样使整个活动不显生硬、呆板,使孩子的兴趣能延续下去。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也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三)激发幼儿“动”感

    “动”是幼儿的天性,是让孩子感受音乐的一个好办法。“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去听,去表现。如何创造音乐活动的动感,我认为首先要有创造动感的强烈意识。因此,我在音乐活动中就特别强调创造动感、调动情感,激发幼儿动起来。让幼儿人动起来,心动起来,情感调动起来,以自我表现的方法积极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个音乐活动,一开始我跟幼儿亲热谈话,鼓励幼儿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件,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并将学习歌词提前到此环节,让幼儿在谈话中熟悉歌词“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自己叠被子、自己梳头发”等等,说的时候可以然后孩子边说边做动作。这样的情节游戏,既萌生幼儿爱妈妈的感情、又激发幼儿做力不胜任的事情的愿望,又帮助幼儿提前熟习了歌词。活动的难点环节,歌曲中有多个小节是切分音节奏型,小班幼儿要通过屡次有节奏地重复念、纯熟后,才可以把切分音的乐句唱得比较好。

二、音乐游戏中“游戏渗入”是活动的重点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孩子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小班的孩子更是不喜欢静坐很长时间的活动,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厌烦、产生烦躁的情绪,注意力被迁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一)游戏渗透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但它都具有暗藏规则的特点,无形中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个别行为,从而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愉悦。小班孩子能在跟唱最高兴的时候,立刻安静下来倾听别人的声音吗?这肯定是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很强,都想独占鳌头,显示自己很能干!那要求是否提的过难了!在这样的讨论中,让我感知游戏不是随便想象就可以草率开展的,我们在五大领域的各科活动中都需要游戏的渗入,虽然游戏有着它本质的特点和作用,但一定要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近期发展特点。

(二)游戏不仅满足孩子玩耍需求,还可以让孩子体验音乐中的快乐。

有一次餐后,我带领孩子们玩《小燕子》的音乐游戏。由于平时我经常给他们弹奏这段音乐,孩子们对这首曲子比较熟悉。所以,这次我准备带着他们听音乐学做简单的动作。在学小燕子飞的时候,孩子们们都比较专注,能听着音乐跟着我一起飞。在小燕子捉虫子这一段,我引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创编。“孩子们们想一想,小燕子是怎样捉虫子的?等会儿,燕子妈妈要来看的,谁是能干的燕子宝宝。” 你们都想不想做能干的小燕子,孩子们们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有的蹲下去,用小手做尖尖的嘴巴,在地上捉虫子。有的轻轻地跳来跳去捉虫子。这时,我马上从孩子们中间发现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动作,进行点评,宝宝们马上开始相互学做,都沉浸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

三、游戏创设延伸表演区域中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着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着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

(一)表演区域中增设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表演区域中增设音乐玩具
  音乐玩具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区域投放了很多的发声器材:如酸奶瓶(玻璃制的)、奶粉灌、匙、碗、铃铛、塑料瓶等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高低,长短选择发音器,随音乐自然的掌握节拍敲击器材,无形中掌握节拍形,还可以通过敲打音乐器材如小锣、小鼓、小木琴、沙锤、手铃等,随音乐节奏与旋律配成优美的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我们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歌唱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纵情地放声歌唱,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最真的天籁之音。而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只有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游戏形式,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