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正的游戏乐园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4日

回归真正的游戏乐园

                   ——在实践中探索小班区角游戏

顾晓寅

摘要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新《纲要》的精神,我们幼教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在实践中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创造条件。区角游戏,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它更注重孩子们的观察发现、想象思维和动手模仿、动手操作等能力,能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游戏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

区角游戏 材料 有效指导 规则

 

区角游戏,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它更注重孩子们的观察发现、想象思维和动手模仿、动手操作等能力,能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孩子们能够通过区角游戏,充分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社会的理解,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从中获得自我发挥的满足感,从而变得活力充沛,逐渐产生目的性的学习行为。

小班幼儿玩区角游戏处于平行游戏期,对于一些幼儿来说,因为社会经验的缺乏和语言表达的欠缺,会让幼儿在游戏时时常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如一个人孤立的去用锅子炒菜,两个幼儿争抢同一块积木等,如何使区角游戏内容生动化,幼儿之间游戏时规则化,这是我们在实践中讨论的问题,先总结如下:

一、尊重幼儿意愿,提供适宜的区角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着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更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亮点。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区域,形成双向交流平等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心理的安全,使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的表达与表现, 这就需要先从提供适宜幼儿的区角材料作为前提:
    问题1: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孩子们不理会,或操作马虎。

针对问题1: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进去,应该分批分时段不断更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可以通过与幼儿商量,观察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适时适宜地提供材料,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成功的愿望。

问题2孩子选择的空间很小,对区角材料感兴趣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兴趣,经常是五分钟热度,看看这个,玩玩那个,然后一走了之。

针对问题2:在以往小班活动区材料投放时,数量少,更换少,没有多样性和挑战性,我们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不同能力、不同爱好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活动目标提供丰富、形象、有趣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加活动,并与材料发生互动。材料的提供既做到了动态调整和更换,又做到了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二.观察了解幼儿,有效指导区域游戏

幼儿本身是一本最生动的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向教师呈现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画面。所以我们教师对这一幅幅画要认真地看,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只有认真观察了解幼儿,才能更好地在区角游戏中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在一次区角游戏中,我看见娃娃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可是桌上和地上却一片狼藉。讲评环节,我毫不客气地向“妈妈”询问到:“你们家那么乱,妈妈怎么不把家收拾干净!”扮演妈妈的小惠惠突然觉得十分委屈,眼睛刷地一下就红了。因为今天家里并没有煮饭,惠惠带着小宝宝去了餐厅,将家弄乱的是两个放学回家的弟弟。惠惠的泪水,让我立刻反省到自己并没有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游戏,而只是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凭主观意愿去判断游戏的过程。

而像这样不切实际的指导和评论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少的,我们要改变由于观察不到位,眉手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把孩子们的实际需要作为指导的出发点去引导他们愉快地游戏。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当教师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孩子们的意愿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深入。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就要真正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选择玩具的自由。我认为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区角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才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内容。
    三、培养规则意识和好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差是普遍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即时纠正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轻声教学,物品摆放有序,让幼儿学会物归原处,轻拿轻放。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规则才有利于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自编一些区角小儿歌,让幼儿知道区角活动也要有规则。比如在进入建构区时,我们编制儿歌:“我搭一座大楼房,你插一架大飞机,一不争来二不嚷,三不争来四不抢,收拾玩具快静齐,爱护玩具好宝宝”。进入娃娃家时,也要有进区规则:“你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我们一起爱娃娃,东西不乱放,玩具不乱摆,干净整洁人人夸。”进入美工区时,教幼儿的儿歌有:“颜色抱抱我爱你,我来和你做游戏,玩完颜色放回去,保持干净别忘记。”“小剪刀,手中拿,轻轻剪纸不乱划,手拿剪刀不乱丢,安全使用要牢记。”图书区则是:“小图书,喜欢静,轻拿轻放不乱动;轻轻翻,轻轻读,爱护图书我最棒。”通过说儿歌、讲规则这种方式,活动区混乱的情况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些小儿歌,教室里再也听不到大声喧哗吵闹的声音了。因此,对于孩子的常规培养一定要规则在前,示范在前,操作在后。

四、满足幼儿需要,为幼儿做好坚强的后盾

3~4岁的幼儿,独立思考,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因而在开展活动时,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具体指导。对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应有不同的指导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教会幼儿高水平地玩,而在于维护幼儿游戏的兴致和坚持性,想方设法促使他们将自己想做的事进行到底。教师虽然不在台前做主角,但却可以在幕后给孩子们的游戏做好服务。

在实践中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做到:1.在建立良好常规的前提下,注意从“新、奇、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经常更新区角材料,启发幼儿对同一种材料不断变化出新玩法。 2.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酸奶瓶、烟盒、果壳、蛋壳等等,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投放在区角内,形成资源共享。3.支持幼儿兴趣的持久程度,并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只有选择的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才能真正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乐此不疲。

教育学家布卢姆有句话: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学习机会、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新《纲要》的精神,我们幼教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在实践中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创造条件。

总之,教师应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与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与材料互动,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