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摘  要: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处于幼年期的儿童。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家庭的生活环境,幼儿园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体验场。那么,幼儿园是否能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对提高孩子认知、发展孩子技能、激发孩子想象力、滋养健康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  环境 教育 影响

一、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不仅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家认为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而且在瑞吉欧幼儿园时常会将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通常在他们日常的研讨中认为:教师从方案的策划者转变为环境的创造者。我们要从以老师为主导的教,逐渐转变成幼儿通过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通过环境这位“隐形的老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沉浸在富有挑战的环境之中。

早期的集体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幼儿期是儿童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因为儿童的生活经历往往受限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成人为孩子创造的环境对他们的脑部的刺激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我们为孩子创设安全、有爱的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孩子就更加容易萌发先进的认知、社会和情感技能,孩子的各方面就能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3-6岁的群体生活环境在幼儿成长中展示着重要的位置。学前期的孩子,在幼儿园会度过长时间的集体生活,例如,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天将会在幼儿园度过8小时的时间。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除了家庭以外,浸润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故幼儿园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大部分的情况下更重视活动的结果而轻过程。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比较繁琐,为了较快地完成工作以及通过活动之后有所结果的呈现,往往教师代劳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成为活动的主人,孩子在活动中仅仅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设计环境幼儿园的大环境设计、教室的环境布局、走廊的上的装饰等等。很多时候为了呈现比较精美的结果,为了快速的完成。老师往往把孩子的空间用自己想法进行设计、填充。所以,在很多幼儿园我们能看到,干净整洁的校园内呈现的是老师的作品,体现的仅仅老师单方面的想法,孩子仅仅是一名参与者。教师提供材料,布置环境基于教师的想法为主导的环境设计的背景下,组织幼儿的活动,往往是老师说了算。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提供相应的材料给予幼儿。虽然,在活动中有幼儿参与的痕迹,但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是老师。根据老师的想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作品,并呈现在环境中。例如:在小班的一节“蔬菜涂色”的美术课上,老师通常会提供给幼儿印有蔬菜轮廓的纸张以及油画棒,让孩子在轮廓内涂色。最后出来的作品很有可能是一幅幅形态一致,颜色涂在轮廓里的蔬菜作品,这些作品有可能会呈现在走廊或者在教室里。           

三、幼儿园环境的具体创设

    幼儿园环境简单地可以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物质环境通常保证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基本需要,以支持幼儿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往往让幼儿在园所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通常以良好的精神环境为基础。

物质环境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园所在利用资源、设计环境中还是以老师的意愿为主导。一方面,教师疲惫于不断创设、更替幼儿园环境。另一方面,精美的园所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幼儿欣赏,弱化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功能。通过幼儿对空间的布置和使用,建立孩子与空间的亲密关系。孩子参与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对幼儿园的归属感。

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参与设计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儿童的自身需求和行为节奏考虑决定了对空间和物理环境的具体安排。儿童自主支配时间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利用和享受一起精心布置幼儿园的空间。例如,“切过的蔬菜还能继续种植吗”这一教学活动来源于小班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好奇。孩子们刚结束了蔬菜拓印活动,发现还有部分已经切过的萝卜、青椒、白菜、青菜没有使用,引起了他们对种植这些已经被切过的蔬菜还能继续种植的兴趣。教师从幼儿的谈话中,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从而开展了一个很好的关于“蔬菜种植”的活动。孩子们将这些蔬菜再次埋进了泥土里,每天浇灌、观察、讨论、写生……,这就是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又如,班级在创设区域区角的时候,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下,决定开设一个医院,接着又开始讨论医院的名称、医院的设施设备、看病的流程……,于是“九龙医院”就此诞生。医生服、护士服、听诊器等等都投入进了医院,孩子们不仅参与了环境的设计和创造,还与环境真正进行了互动和体验。

(2)提供材料与作品,参与布置

将孩子的作品投放到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这是很重要的参与物质环境建设的一个途径,它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在艺术月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和自然材料的互动,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其中,有松果和红酒塞做成的圣诞树;用各种各样的叶子、花,在棉布上进行的敲拓画;自己选择、摆放、设计的植物标本……最后,我们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办了一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艺术展。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用艺术展的形式陈列在幼儿园里,别提多开心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全情投入、兴奋地创想、愉快地活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各种艺术创作技能,还有美的享受,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这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让孩子们在这个鲜活、灵动的环境里感受到归属感。

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建设对其发展起到的作用

良好的物质环境无疑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好的物质环境对儿童的认知有极大的启发性;建立一个好的物质环境对儿童的情感有很大的感染性;建立一个好的物质环境对儿童积极参与互动有很强的激励性。

健康的保障性

良好的物质环境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保障了幼儿园设施设备的完善和适宜。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智能的启发性

一个好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如幼儿园内的建筑风格、班级环境创设、走廊的设计等等。一个良好且有意义的物质环境,将很好地刺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它赋予感官的美好体验。

情感的感染性

良好的物质环境有益于支持儿童情感的正向发展。如幼儿园能持续提供稳定、高品质的物质条件,孩子的集体归属感、安全感将逐步建立,从而形成轻松、自由、互助情感支持环境。

行为的激励性

良好的物质环境有益于激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行为,从而激发幼儿与环境的与时俱进。

精神环境创设

建立师生互动式环境热爱孩子、尊重并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就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所做出的决定。了解幼儿的基础是关爱儿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去接纳、关怀每个孩子,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孩子的主动探究欲望

国外的心理学家指出:“最好的学习意图,是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有好奇心。”学校里的活动是教师和孩子的双向活动,老师要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前提就是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支持等手段去了解孩子,调动孩子对活动的内在兴趣,使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导力量,发挥其价值。

建立同伴互动式环境

教师参与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幼儿园作为一个群体,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建立一个良好的幼儿群体,使幼儿在群体中获得好的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有心理学家认为:拥有良好的社交,往往会使人拥有幸福的体验。可见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学前时期是儿童适应环境的启蒙阶段,与身边的同伴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往往为幼儿以后适应社会,提供了最初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儿童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的角色毋庸置疑,他的作用与老师是相辅相成的,都与幼儿持续地进行着互动。蒙台梭利在讨论儿童认知发展时说:“幼儿大脑的生长发育,根据他们从周围环境吸收了什么物质。所以,需要我们尽可能为幼儿的人生开始阶段,创设充满趣味的环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9

[2]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

[3]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2014-10

[4]爱德华兹,甘第尼,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