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教学·自主游戏

作者:佚名 来源:微信公众号:自主游戏(IP:浙江)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6日

科研论文:幼儿园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锻炼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意识,这是未来孩子们能否在社会中立足并顺利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区域活动能够满足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的需求,不仅如此,教师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营造一种和谐的活动氛围,培养孩子的交流与合作兴趣,使孩子们产生交往的意识,能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如今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非常淡薄,下面我就从孩子合作意识缺乏的影响因素出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中班幼儿合作意识树立的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没有树立合作意识

中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处在一个较为高级的状态,这种游戏需要孩子们围着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进行分工、合作。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几个孩子在一块围绕一个游戏进行玩耍并不一定是在合作与交流,这只是合作形式的一种表象,而实际却是几个孩子之间在互相模仿,然后满足自己对进行这种游戏的某种需求。这种现象在区域活动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构建区和美工区,孩子们都热衷于玩自己的玩具,不想与别人分享,因此就无法参与到合作中去,这便是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的主要因素之一。

2、幼儿们合作的方法欠缺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有合作意识淡薄的幼儿也有合作意识较强的幼儿,合作意识较强的幼儿往往很快的就能完成任务,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较强,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完成任务的幼儿还可以协助交流合作意识较差的幼儿,而在帮助的过程中,意见不合就会使幼儿之间发生争执,表现形式主要以言语不和和攻击性的行为为主。而发生这种事情之后还需要老师来进行调和,不会自己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幼儿们之间合作方法的欠缺,也会造成合作意识的缺乏。

3、家庭背景影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

现阶段,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一些孩子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往往带有某种攻击性,在幼儿之间的合作中会出现因为争执而打架的情况,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性格特征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教师较好的引导,才能够使幼儿融入到集体之中,更好的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

二、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1、共同创设区域环境,提高交流合作的兴趣

环境的创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比如:“朋友树”的环境创设,幼儿通过自己的画、剪、贴共同完成,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分享,一颗“普通树”就变成了“朋友树”。再比如 “我的好朋友”环境创设中,幼儿通过绘画同伴以及与同伴之间共同活动的事情,意识到同伴的优点,产生与之交往合作的兴趣,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2、利用文学作品,产生共同语言,树立合作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要利用好阅读区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方向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包含合作行为和具有合作意识的故事、儿歌等。在阅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出发,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启迪。这样,老师可以利用阅读的方式,让幼儿对故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再结合自身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幼儿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很容易的让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的加深幼儿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3、指引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提高幼儿进行合作的积极性

幼儿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幼儿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应该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耐心的交流解决问题,当玩具不够的时候,相互之间就要懂得谦让、轮流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就要去帮助同伴完成活动。所以既然合作,这就必须需要两个人或多方共同努力完成。但在很多的时候,幼儿喜欢各玩各的,也会发生一些观点不一样的矛盾冲突。这时候老师就要教会幼儿学会交流、沟通。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这使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对对方说“你愿意参加和我们一起玩么?"我们大家一起来商量商量吧!"像这些礼貌性的语言,这样让孩子之间一起沟通也就完成了合作的首要任务。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合作的简单方式。合作,那肯定相互之间会有交流、有分工、有配合,分工和配合是合作中最重要的地方。当幼儿合作效率低下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分析原因,是否是分配任务不合理,从而指导幼儿按照各自特长来合理分工。或者是否是配合得不到位,帮助幼儿明白合作中要考虑到大家,协助有麻烦的同伴。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需要老师的指导,并亲自融入幼儿之间,和幼儿一起完成任务,在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参与幼儿的活动,一步一步的教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学会交流、分工、配合,这样幼儿慢慢的就学会了合作。

4、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在区域中,幼儿一同活动、学习的机会很多,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下棋、玩娃娃家等。老师要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有意识得在不同的区域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例如娃娃家厨房游戏:幼儿在活动中需要进行角色分工,洗菜的、切菜的、炒菜的等等。在角色分工过程中,肯定会产生摩擦。能力较强的幼儿会给其他幼儿分配角色,往往会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留给自己。如果其他幼儿都同意这样分配的话,就能顺利开展。如果有一个幼儿不满意的话,就会有摩擦,大家就要一起协商,逐步调整分配直至都满意为止。再比如阅读区开展“同看一本书”活动,要求幼儿与同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美工区开展小组画,要求幼儿与小伙伴合作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愉悦。建构区中,我们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和方案,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占、不争抢玩具,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要与同伴协商解决。表演区则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协商分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奏等等。在这些需要幼儿自己来分配角色或任务的游戏中发生的摩擦、调整到满意的过程,正是幼儿合作意识转化为合作能力的过程。我们老师要相应的尽量的多创造孩子们这种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对合作的理解。幼儿大都能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自己融入角色中,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合作的意义。

5、采取鼓励政策,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提高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鼓励无疑是对幼儿最大的肯定,对于提高幼儿合作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进行合作完成的较好时,教师要合理的鼓励赞赏幼儿,比如“做的非常棒、好极了”“你们配合的真默契”等,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并引以骄傲和自豪。另外除了教师的言语鼓励外,教师的行为表现也是对孩子肯定的一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对幼儿亲切的点头、摸摸幼儿的头或者是对幼儿竖起大拇指。这些都能带给幼儿很大的鼓励,提高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他们自身能够更喜爱、更热爱和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6、在区域活动中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则,合理有效地进行合作

在进行某一活动和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往都是老师规定游戏的要求,幼儿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游戏中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时,时常会听到幼儿说:“这是老师说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我们让幼儿自行制定游戏规则,制定好后每一个幼儿都必须严格遵守。制定好合理的规则有利于保证游戏和活动的正常进行,经常反复、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才能使规则得到强化,每个幼儿心中都严守规则意识,明确合作目标,健康快乐的投入到合作与学习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开展每一次游戏,严格地执行每一条规则,反复地进行提醒和督促,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如在游戏评价时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用良好的合作榜样来激励幼儿、用情境表演再现各种合作行为、用手机拍摄幼儿游戏交往情况、评选“文明顾客”和“服务明星”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是幼儿的指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儿也会相应的恰当的模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习惯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之间树立平等意识。如果需要,教师也可以进入幼儿的角色,在实践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待工作要有一份严谨的态度,不断的创造机会来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我们要记住老师只是充当的引导的角色,而幼儿才是主体,才是真正的决策者。教师要做的便是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还要对幼儿进行最真切的关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心。

现代社会中,对人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越来越重视。要想形成这种好习惯就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抓起。如今,随着教育方式的改革,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采取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就尤为必要了,而这无疑给教师也带来了相应的压力,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需要、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沟通,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