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化,沉淀中华文明;一项技艺,传承匠心精神;一份传承,坚定文化自信。非遗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近日,洛幼大七班宝贝们与古代能工巧匠隔空对话,开展了“遇见非遗”系列活动,亲身领略了非遗的魅力,用心体会着匠人本心。
扎染
扎染是我国民间特有的染布方法,从扎结到浸染都能让孩子们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和想象。对角折叠、卷花纹、上颜料……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其中,当打开自己作品的一刹那,他们眼里溢出满满的星星,是惊喜也是对自己表现的肯定。
造纸术
造纸术的产生,使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绵延上千年。古代人们是怎么造纸的呢?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观摩讲解,了解造纸术的由来和制作方法,懂得从一棵树变成一张纸需要经历复杂的工序。大家化身“小小造纸匠”,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古法造纸技艺,感受“手艺人”的匠心。
漆扇
漆扇,是漆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水与大漆共同谱写的艺术华章。当我们沉浸于这份古老工艺的深邃与美好时,不妨将目光转向那些充满朝气和创意的孩子们,看看他们的漆染作品吧!
手工簪花
簪花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代宫廷仕女的发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簪花被誉为“花中仙子”,以其细腻、精致、典雅的风格而著称。小朋友们一起听趣味故事、了解簪花历史,共同协作完成簪花。
非遗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传承。在学习中成长,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小的文化使者们,将带着对非遗的热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撰稿:钱雅婷 审核:顾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