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窝引发的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一只鸟窝引发的思考

洛社中心幼儿园  徐飞云

儿童近期相关信息:我们班的小朋友进入大班后,喜欢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关注自然的环境等意识,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自从我们学校饲养角里养了小动物之后就更加喜欢小动物了,喜欢每天去看看小动物,喜欢了解小鸭子喜欢吃什么小兔喜欢吃什么?它们晚上住在哪里呢等等。

注意:

每天吃好午饭后我们都要到户外去散步今天,我和孩子们又坐在树阴下聊着天,他们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了解的关于动物的故事,孩子与动物似乎总有不解之缘,当前我们开展的《动物》主题已研究了三个星期了,他们还是兴趣盎然,目前他们研究的热点是动物的家。只听花花说:“我有一本书,上面讲蜜蜂的家叫蜂巢,很漂亮的,我们人类都没它造得好。”彤彤赶紧说:“我知道蜘蛛的家就是自己织的网,我上次在奶奶家亲眼看到过的。你们没看到过吧?”“蝙蝠的家是山洞。”“我知道鳄鱼的家在沼泽地,它很凶的,我看过这个电视的……”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一边听,一边忙着记录这些“真知灼见”,忽然,“啾啾啾啾,唧唧唧唧”,随着一串清脆的鸟叫声,几只小鸟扑楞楞飞了过去。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快看,小鸟!”玲玲大叫一声,所有的孩子都站起来,叫到:“小鸟,小鸟!”小鸟被这齐刷刷兴奋的声音吓跑了。“哎,飞走了,不见了。”孩子们失望地坐下,谈话又继续开始了,这一次,小鸟成了主角。“我考考你们,谁知道,小鸟的家在哪里?”彬彬的问题刚问出来,就得到了众多的回应:“这谁不知道,是在树上,是鸟窝呗。”“老师,看,那边树上有一个鸟窝”,可惜只有一个鸟窝,花花说道。“徐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要是我们给一群小鸟做个鸟窝,那小鸟不是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了吗?花花叫了起来,小脸被自己绝妙的想法涨得通红。“我也要做,我也要做。”孩子们一听做鸟窝,觉得太有意思了,都纷纷跳起来表示赞同。我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提议,既能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人与鸟类的情感,又能把前阶段关于动物的家这些书本经验,获得一次具体的实践机会,让孩子们近距离地真实地走进鸟的世界。于是,我也开心地憧憬:“这个想法真有意思,要是我们幼儿园给小鸟做个家,我们的幼儿园那就更美了,每天都能听小鸟唱歌。不过,什么可以做鸟窝呢?”孩子们又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识别:

1、幼儿在生活中对小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蜜蜂的家叫蜂巢,蜘蛛的家是自己织的网,小鸟的家在树上等。

2、但是幼儿对于小鸟的家只知道一些粗浅的知识还不知道鸟窝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做? 

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回应策略:

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契机总是来得那么似乎没有预兆,却又那么必然,最近阶段对于动物主题的经验让孩子们的话题越来越有共性,从对于动物方方面面的粗浅了解到现在执着于动物的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凸显,而真正让孩子们近距离地去观察动物的家并且是持续观察,从客观条件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作为老师,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个机会,而空中偶然飞过的小鸟就这样成为教育的关键因子,它是孩子们前段时间兴趣的终结点,又是一次探究之旅的开始,孩子们对于鸟窝的惊喜之情,在老师的惊喜之情中得到强化。种植园地的场地条件、时下的季节气温、孩子们的情绪经验,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激发了探究活动的开始——为小鸟做个家。

下一步该怎么做: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引导者,她还应是个行动者、合作者,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体验幼儿的所喜所悲,积累探究的事实和经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往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忘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调查表,引导幼儿通过画的方式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物化孩子的想法,提醒他们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孩子的研究兴趣,教师也有研究的热情,可以去搜集相关资料和文献,也可以去搜集废旧篮子和纸箱进行猜想,示范作为研究者的有心和坚持,这所有的行为都有形无形地在孩子心中烙下烙印,鼓励着孩子自己的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创设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还要善于倾听幼儿内心想法,亲身参与幼儿探索过程,与幼儿共同为探究的进展而高兴,为探究的等待而焦虑,从情感上、行为上、思维上与幼儿共振,成为探究活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