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让“学习故事”在幼儿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5日

【摘要】新西兰学习故事是一种“儿童本位”的评价体系,采用结构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注意——识别——回应”三个环节,发现幼儿的学习倾向并加以支持,最终促成幼儿的终身发展。这个理念与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传递的精神吻合,目前,“如何明确幼儿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合理的支持”是我园深入开展课程游戏化中存在的瓶颈,而“学习故事”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深入实践学习故事,使得学习故事在幼儿教育中行之有效,则需要教师和园部为“学习故事”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支持——切实理解学习故事的概念;打破时空限制,为幼儿深入游戏创造条件;形成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家长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以及园部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学习故事;幼儿教育;儿童发展;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清晰地明示出:“儿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原点”“研究儿童以及儿童的学习”和“破解阻碍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和“以儿童为主体”的核心理念。这些都指向了“儿童本位”这一核心的教育理念,于是“课程游戏化”就应运而生,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提供材料、游戏空间,让幼儿大胆探索,做生活和游戏的主人,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自由,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但是,除了快乐的感受之外,幼儿能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呢?答案是犹豫的。此时,如何准确抓住教育的关键点,推动幼儿在这种自我探索过程中产生内在驱动力,去主动追逐进步、追逐发展,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从中体验到成就感,最终形成一个“发现目标——主动探究——获得成功——再发现目标——再主动探究——获得新的成功”的积极循环的自我成长机制,就成为了突破幼儿自主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学习故事 ( learning stories) 是一套由 Margaret Carr 和她的新西兰同事创造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描述性的话语记录真实发生的幼儿学习和活动事件,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评价通过一次次 “注意——识别——回应”的循环,让幼儿看到自己是 “有能力、有自信的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而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建构自我认知,最终促进儿童进一步学习。其运用程序包括四个 “D”: 描述 ( description) 、记录 ( documentation) 、讨论 ( discussion) 、决定 ( decision) 。其中,描述是指教师对幼儿表现性行为的描述,记录则是教师利用图文形式对幼儿学习行为的记录和评价,讨论包含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谈话交流,决定则指教师思考下一步应如何给予幼儿回应和指导。基于此,学习故事将评价和教学融合,帮助教师通过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学习故事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把儿童看作是学习者,高度重视儿童的价值,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传递的精神相吻合,同时,学习故事给予儿童自我发展空间,认为只有在行动中儿童的学习才有意义。教师给儿童提供有机会学习的环境,引导并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思考、表现,学习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与经验转化,对在游戏化的教育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让学习故事评价体系不止于表面描述,而能真正发挥其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呢?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理清概念,抓住重点

“学习故事”与我们日常所做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但它具备自己的典型特征:

1、学习故事有三个主要环节:

注意——注意发生了什么,幼儿在发生的事情中表现出的兴趣、想法和特长是什么。

识别——识别有什么学习可能发生了。

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去支持幼儿的这种兴趣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

2、学习故事的开展前提是“相信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学习故事是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幼儿学习的动态变化过程,关注的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做的”的事情,而不是幼儿“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

3、学习故事是对幼儿的学习倾向进行评价,旨在找到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4、在运用学习故事评价体系过程中,教师通过“注意——识别——回应”的思维模式,确定能够支持、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与评价能力。

二、打破限制,提供条件

新西兰采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努力塑造幼儿的良好学习品质,如兴趣、专注力、创造力、合作、坚持性、可塑性等,同时,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在日常游戏情境中自发产生的行为,从幼儿的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令人惊喜的“魔法时刻”,从而确定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方向。要促成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塑造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则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够触发这些魔法时刻的条件。

1、打破一日作息时间的限制,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

幼儿园目前的一日活动作息时间是:做操、户外活动、点心、自主游戏、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餐......,总的游戏时间得到保障了,但是连续的游戏时间却比较短,幼儿往往刚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投入游戏状态一会儿,活动时间就到了,如此,幼儿就无法深入学习,教师也没法把握幼儿的学习方向。所以,应当调整一日作息的时间,将游戏时间从碎片化调整成完整化,比如把自主游戏和区域活动的时间连接起来,从8:50——10:15,让幼儿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充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能专注地玩上一段时间,让自己的游戏得以连续进行,避免由于时间短暂,导致游戏匆忙,使得幼儿的探索只能浅尝辄止,最终原本有发展价值的学习沦为了一次性学习,幼儿丧失可贵的学习机会,无法得到成长。

2、打破游戏场所的空间限制,给予幼儿学习倾向发生与发展的机会

以往,出于对幼儿游戏安全和游戏秩序的考虑,教师都会规定幼儿的游戏区域,比如在教室里划分固定的益智区、图书区、建构区等等,区域的划分自然重要,因为不同的区域可以培养幼儿不同的能力,但是游戏区域一定要在固定的不变的地方吗?教室的图书角里放了一本描述植物的书,有些孩子好静,坐在书架旁安静地看书,拿着纸笔写写画画就能知道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而有些孩子拿着本书就喜欢蹿到自然角里去看看找找,这部分孩子更喜欢跟真实的东西打交道,也许到最后,这两种孩子都能获得相同的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对不同的幼儿而言,同一种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求幼儿都在同一个空间里、用同一种方式去游戏,可能就会扼杀部分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不喜欢这种封闭固定的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尝试将游戏空间扩大到与校园内的自然环境无缝衔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将游戏带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空间里,去自由自在地探索、尝试、总结经验、获得发展。比如,幼儿了解到了“水有浮力”这个知识,然后他们想自己深入探索一下,他们找到了小木板、小铁钉、矿泉水瓶等等材料,拿盆子装水,把这些东西放进去看看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有个孩子叫多多,他看到小木板跟矿泉水瓶漂着,铁钉沉下去了,他就猜想是不是铁钉重,但水不够多才会沉下去,于是他拿着铁钉跑去室外的草坪上,那里有个小水塘,比盆子容量大多了,但没有危险,老师就让他去了,他到池塘边把铁钉往里一放,发现铁钉还是沉下去了,他就懂了铁钉就是会下沉的。但是他不死心,想看看怎样能让铁钉浮起来,于是他捡起旁边的杂草捏成一团,放进水塘里,草漂浮着,他再把铁钉放在草团上,结果铁钉带着草团一起沉下去了,他再到周围去找了更多更多杂草,做成更大的草团,这回铁钉躺在草团上没再沉下去,他高兴地为自己鼓掌,大喊“成功了成功了”,接下来,教师判断,多多还会继续探索别的物品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也会尝试去控制不同东西的浮沉,这就是多多的学习倾向。假如教师阻止了多多往教室外去的行为,也许就会彻底打消他的探索热情,多多就再也不会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了,如此,多多就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对他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讲也是很大的损害。

三、重视评价,全面评价

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幼儿玩了什么游戏内容,游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幼儿是怎么解决的,以及幼儿从游戏中收获了什么。在这样逐步的回忆和再思考中,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特长,有时能发现幼儿某方面的突出品质,如坚持性、勇气或者专注力等等。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评价,是基于观察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但由于这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带着教师的主观,这样,在确定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的策略上难免会不够准确。

学习故事的目的是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既然学习故事的灵魂就是是尊重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幼儿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我发现和自信成长,那么是否观察者这个角色也可以增加幼儿自己,让幼儿自己审视自己的游戏过程,完成自我评价。曾有理论说明,幼儿期是自我评价的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在 2-3 岁幼儿开始形成他们的自我评价,并且“一个人是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源于他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素质等人格因素的健康发展。它归根到底源于幼儿早期健康的自我评价形成与发展。”因此,幼儿自我评价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和完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了教师评价和幼儿自我评价,评价就全面了吗?细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现其中对幼儿发展评价的表述是“幼儿发展评价是一个幼儿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合作的过程”,这说明受教育的成功,不仅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更是家、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所以,家长也应成为评价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让家长撰写“学习故事”是比较难操作的,但是教师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幼儿的发展情况,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故事,使家长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孩子,并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的有关方面有所关注,引发家长审视并调整家庭教育,同时家长将幼儿的家庭学习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得到信息后,再集合三方面的学习故事,对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倾向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学习故事对幼儿的发展评价更为准确全面。这样,三位一体的合力就能使学习故事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也能比较精准地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学习。

    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故事的三个主要环节是“注意——识别——回应”,这三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精准的洞悉力以及有果断的决策力。这三种能力都需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做支撑,幼儿教师普遍都是爱孩子的,因此关注幼儿并发现幼儿的亮点并不难,但是,如何以这个亮点为起点,深度挖掘幼儿的学习倾向和学习需求,就需要教师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作为决策支持。同时,学习故事评价体系中,幼儿的学习是呈现动态升级的,教师发现幼儿的某种学习倾向并采取措施支持这种学习倾向的发展,其实是下一轮新的发展的开始,幼儿就是在这种发展发展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品质能力的,教师要想追得上看得懂孩子的发展,就必须让自身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个人的力量有限,因此幼儿园部应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1、分享交流,集思广益

园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故事”分享交流活动,让教师在相互学习、观摩、交流、分析、探讨中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故事”撰写的方法,帮助每位教师形成准确的观察方式和判断思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实质的指导策略。

2、深入学习理论,实践出真知

园部组织理论学习小组,由业务园长领头,带领教师们深入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传达的精神,仔细分析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精髓,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转化成能够充分发挥学习故事应有价值的实践方案,并且对每一次实践进行研讨反思,反思实践中教师的诠释方式是否恰当、支持策略是否合理,带着实践中的成果和问题对理论进行再研读,最终形成“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深入解读幼儿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有着良好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课程游戏化是解放儿童、解放天性,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目的在于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而学习故事则帮助教师判断在幼儿自主学习中可以获得哪方面的发展,识别出幼儿的发展方向,并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得课程游戏化方向性更强、可操作性更强。学习故事对实现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要让学习故事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则需要幼儿园和教师要一起为学习故事的实践提供背景支持——创设宽松、自由、温暖、互动的学习环境;让教师成为善于理解、乐于激励幼儿的支持者;幼儿园改变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等。

学习故事的实践还在深入,透过学习“故事”本身,领悟学习故事蕴含的“激发生命成长”的理念,才能根据学习故事的指导方向,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