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告状是幼儿发起的九种师幼互动行为中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行为,所占比率高达26.4%。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以下将对小班儿童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在本观察中,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 -方 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观察事件的性质:
在本观察中,儿童告状行为将被分成六个类型,以下将对其分别进行操作定义。
1.跟风型告状:这是在目标班级中发现的非常典型的一种告状,与其他五种略有交叉但是由于典型就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类。这种告状通常是因为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他们觉得这样连续一个接一个去告状很好玩。
操作定义:儿童盲从其他儿童,针对一个被告儿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告状行为。
2.求助型告状: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事件。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教师告状。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这类告状是因为,对孩子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所以幼儿往往会借助教师的权威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行使的特权。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3.求赏型告状:这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告状行为,基于要让老师关注的心理。这类告状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赏。表面看起来.她是在维护规则,其实是求赏动机使然。
操作定义:其他儿童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孩子为了引起教师关注而进行的告状行为。
4.求罚型告状:有些孩子的告状既不是寻求保护,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告状的目的是希望借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这类告状是出于报复心理而产生告状行为的,孩子们对之前的过节耿耿于怀,于是顺势向教师告状,以发泄不满。
5.试探型告状: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这类告状是因为幼儿不能确定某些做法是否违反了规则,是否得到教师的允许,于是就采用询问、提示等策略向教师告状求证。
操作定义:孩子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6.陈述型告状:这是我们班上最多发生的一种告状行为。告状的目的并不是想引起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教师赏自己,也不是想让教师惩罚对方,更不是与对方有利害冲突,只是希望教师复制够意识到或者明白对方的行为,即他们告状的百全文的只是为了明辨是非或者说明一种情况,为了下一篇述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