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的应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3日

摘 要:3-6岁的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对象,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幼儿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该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联系,来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幼儿生性活泼,热衷游戏,这也为幼儿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为此,本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创新幼儿教学模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式教学;幼儿活动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把游戏融入到幼儿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玩耍使幼儿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可以对幼儿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调节,让幼儿能够完全地沉浸其中,从而提升幼儿的教学效果。同时,再运用游戏教学来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时候,教师们还应该明确游戏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使游戏教学发挥出最大效应,从而保证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

一、游戏教学相关概述

美国的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认识经验的首要动机,而游戏则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中,情景化的课堂环境创设,围绕活动中心开展教学,游戏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促进课程改革,并可以作为一种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活动。简言之,就是将游戏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成为一种教学设计的素材,可以用来充实课堂的内容,改变机械式、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在进行游戏式教学时,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游戏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学”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的目的。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老师们在设计各种幼儿活动时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帮助老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幼儿的活动中,还可以为老师们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中应用游戏的必要性

游戏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性的兴趣活动,将其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设计中,符合3~6岁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满足儿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根本需要。首先,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给孩子们解释游戏的规则,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从而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幼儿对外界的认知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教育的中心,因此,在幼儿园中,常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师们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们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向孩子们普及社会常识,实现常识性教育。最后,游戏指的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展开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在幼儿参加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游戏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应用策略

(一)拓宽思路,构建游戏化常识教学

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时,要把游戏融入到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去。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社会活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儿童早期常识和普及基本社会活动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幼儿的兴趣、认知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游戏式的社交教育活动的设计。通过游戏创造出一种可以传达社会认知行为,社会常识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社会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具备基本的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老师们要根据3~6岁儿童的社会认知需要,来进行游戏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理解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例如,在对中班幼儿的社会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老师可以设计看视频,猜车车的游戏活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播放一些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声响,让孩子们猜测这些声响是什么。在引入“车辆”这个话题之后,老师让孩子们用幻灯片中的汽车来描述他们所知道的汽车,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株红色的花朵。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图片呈现救护车、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等常见车辆,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将车辆信息呈现给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但可以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还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社会常识。随后,老师用易懂的句子,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车辆,并对它们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从而有助于孩子们记住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急救车,急速奔跑,红灯,悬挂自身。在游戏的影响下,幼儿会主动参加社会教学活动,更容易地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经验,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趣味游戏,优化音乐活动设计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活动从美育的角度出发,给予幼儿以心灵上的享受,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认知进行改变,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在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将游戏教学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之中,把孩子们对此感兴趣的游戏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来设计出一系列的音乐游戏活动,从而展开一系列的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在游戏的影响下,幼儿会沉浸式的感受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

然而,为了激发幼儿在此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还应该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对幼儿的音乐活动进行优化,让儿童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所在,进而对歌曲的欣赏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儿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中班的“鲤鱼跃龙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用“鲤鱼跃龙门”的图画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等孩子们对图画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再安排“角色扮演”,让孩子们跟着图画的内容去感受乐曲的节拍。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出小螃蟹、小乌龟、小鲤鱼等角色,并且还可以添加一些故事的冲突,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以跟着故事的进展,去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将弱拍、强拍等音乐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强化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三)设计语言游戏,锻炼幼儿表达能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语言技能是幼儿成长的必备素质之一。但是,对于3~6岁的儿童而言,他们的语言认知、语言表达还处在一个基本的阶段,因此,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幼儿教师才可以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游戏作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老师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来设计一些语言小游戏,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幼儿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安排一个“以字连词”的小游戏,让孩子们按照幻灯片上的单词来组合,并说出相应的单词。在进行这个活动时,老师可以把这个活动设计成一个比赛的模式,看哪一方说的最多,哪一方说的最多。比如,在大班进行英语教学时,老师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个单词“花”,然后让孩子们说出与“花”相关的单词,比如“花朵”、“花篮”、“花田”、“梅花”、“雪花”等等。当孩子们对这个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说一个单词,再根据这个单词把相应的单词拼写出来。这种游戏方式,既可以深化幼儿的情绪感受,又可以突出幼儿在教室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将他们所学习到的语言进行运用,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教师们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游戏化教学,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知识,在认知中促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挖掘幼儿的无限潜能,游戏与学习相互贯通渗透,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莹莹 .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模式探讨[J]. 学苑教育 , 2018(17):11-16

[2] 苑晓辉 . 先玩后读 , 悦享绘本——浅谈在游戏中开展幼儿绘本教学活动 [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1):11-12.

[3] 张燕 . 分析如何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注重游戏活动的多样性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18(01):127-128.

[4] 毛宁 .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与对策 [J].当代家庭教育 ,2021(19):27-56.

[5] 石红晶 . 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J]. 求知导刊 ,2021(32):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