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观察发现,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者,缺失足够的自主和创造游戏空间,无法真正实现玩中学。结合我园正在进行的游戏课程化研究,在常规的体育游戏中进行了改革,尝试“走进孩子”“看见孩子”“让孩子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从中自然习得并促进相应运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课程化;幼儿园体育游戏;玩中学
“玩中学,学中玩”是在幼儿教育理念里提倡的一种观点, 幼儿园体育器具的玩法和游戏设计开发多以教师为主,幼儿 自主权缺失,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和创造游戏空间,真正 实现玩中学。基于此,漳州市长泰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尝试改 革常规体育游戏,努力让幼儿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使其在玩 中学,学中乐。
一、源于绘本,自主创设,动力延伸趣味与深度游戏
优秀的绘本永远充满了魅力,富含诸多可挖掘的元素,能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和创意愿想。在《跟着逃家小兔历险去》《我做哥哥了》和《和朵拉一起去探险》等体育游戏中,都是因为绘本阅读引发“探险”和“体验”的游戏兴趣。绘本元素的运用 能够促使幼儿在绘本情境中开展合理又愉悦的运动,提高身体 素质及体育运动能力。教师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在及时的 回应和支持下引发了绘本的新热潮,带动了体育游戏新热情。
在《跟着逃家小兔历险去》游戏中,根据绘本的情节,幼儿设计了“鳄鱼小溪”“云顶高山”和“魔法花园”等游戏探索环 节,随着绘本场景逐一推进、创设和开展游戏。幼儿针对绘本 展开游戏新创想,教师则隐化其中,引导鼓励其小组讨论并形 成游戏设计图初稿,开始游戏场地的创设。
“当幼儿集中注意力,专注且有计划地玩游戏时,他们通 过探究去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第一个“鳄鱼小溪”的游戏 探索环节,幼儿带给教师更多的是惊讶和惊喜,因为他们选择 器具和利用器具布设“鳄鱼小溪”的场景和教师的“规矩”“有 序间隔”是截然不同,一看就是属于孩子的想法,难度更大、更 开放,玩法和涉及的运动技能更多元。在放手尝试游戏的“试 误”过程中,孩子很快发现了问题,教师则隐藏、退位,作为游 戏的支持者,给予他们视线范围内的安全感和帮助。幼儿也 逐渐学会针对现场进行观察、讨论,进行尝试实践,不断解决 问题,兴趣和动力持续地助推游戏向前、向深度推进。
“鳄鱼小溪”中经历、收获和形成的经验,让他们在接下来 的新游戏环节中推进得很顺畅,很多前期遇到的问题都能成 为他们避开和形成新办法的经验支撑。在“云顶高山”中,看 到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强制性要 求,而是发自喜爱和挑战下的自发性行为。为什么要练习“登 高山”?无法完成动作挑战的幼儿怎么办?他们有自己的解 决办法,而且大家都认可且乐意执行。游戏是快乐的,体验是 自豪的,单一的练习过程他们也能投入其中,关注同伴,互携 共进,从而衍生出诸多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而在“魔法花园”的创设中,各种材料陆续出场,幼儿采用 了建构游戏材料的搭建、拼塑,纱幔、塑料花的氛围营造出花 园造型,“宝石”则是手工制作的,多样资源的运用使游戏充满 了真实性和趣味性。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倾听他们的游戏需 求,支持、肯定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说直到游戏结束,幼 儿在不断推翻教师对他们最初的印象和认知,在这种师幼积 极互动下,让体育游戏呈现出优于绘本本身的情感和价值,也 不断延伸体育游戏的深度内涵。
二、隐化参与,观察反思,支持拓展学习多元化
张俊教授指出幼儿教师的两大核心能力:观察、评估儿童的能力;实践、反思的能力。并指出重要的是反思,而非实践。因为做得好不好不重要,只有会反思,才能做得更好。
观察是教师研究幼儿、评价幼儿的重要方式,被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定为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专业职责之 一。只有会观察幼儿行为,能读懂幼儿行为,明白幼儿行为意 义,了解幼儿发展需求,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行为,真正促进 儿童身心发展。在体育游戏的开展中,教师的观察、解读、反 思和支持是游戏得以不断向前推进,不断深入和丰富的关键。
在中班体育游戏《和球一起去闯关》活动二:“拍球投篮” 里,摆好跳跳箱后幼儿开始拍球、投篮游戏,这时候出现了不 遵守拍“三下”球(双手击地接球)直接登上跳跳箱投篮的幼 儿,观察引导下的讨论中,他们提出了“画标记提醒遵守规则” 的办法。第二次游戏,又出现一条跳跳箱太窄的新问题,“把 跳跳箱变成横排,可以多个小朋友进行投篮!”但教师观察后 发现根本问题并没解决,很多小朋友并没有拍足三下球,只是 嘴巴数得很快……于是,教师又抛出问题:投篮的人那么多,小朋友们真的有都拍三下吗?幼儿都说有,教师于是分别请 一些孩子来挑战,尝试过后发现拍球的小朋友并不能通过拍 三下球的考验。最终,师幼互动下共同商量出:空余时间多做练习拍球的办法,同时制定练习表格,每个孩子六次机会,六 次机会结束后,学会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拍球小能手”图标。 拍球的问题就这样在教师观察后提出,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可以看到,教师及时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规则与能力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对游戏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尝试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地介入,而是以聆听者的身份,尊重幼儿的想法,抛出问题,积极鼓励他们思考与行动,在与周围的人、事、物交互作用中游戏、学习。观察发现、分析支游戏课程化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玩中学” 林哲莹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摘 要:经观察发现,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者,缺失足够的自主和创造游戏空间,无法真正实现玩中学。结 合我园正在进行的游戏课程化研究,在常规的体育游戏中进行了改革,尝试“走进孩子”“看见孩子”“让孩子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从中自然习得并促进相应运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课程化;幼儿园体育游戏;玩中学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 “基于玩中学的县域幼儿园体育游戏材料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立项批准号:FJJKXB 19-728)的研究成果。 · 181 · 2021年第7期 学前教育研究 持,鼓励幼儿自行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一个过程,一个结 果,更是一种能力。在对游戏的挑战中,幼儿不懈地练习,寻 找方法、总结经验,观察、思考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运 动能力的深入,推动着其一步步展开和球一起“过体操垫关” “滚球关”“迷宫关”“拍球关”“投篮关”等自己设计的喜爱的闯 关场。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们对球的兴趣度很高,参与性很 强,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摆放器具,实现一物多玩,也构建 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玩球”运动经验体系。
三、以大带小,互动携手,新模式拓宽运动多样形式
“大带小”的游戏活动形式,表面上是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 一起玩耍,是将班级重新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游戏团体,其核心 是让幼儿在年龄上、心理上、认知上形成互补,促进彼此成长。
新学期小五班的幼儿饲养了两只小兔:冰雪和可乐,趁着养小兔子的兴趣,教师和幼儿玩起了兔子跳的游戏,接着有同学提出小兔子要去森林里采蘑菇,教师抛出问题:去森林采蘑菇要经过一条河该怎么过呀?幼儿纷纷根据经验提出可以划船、可以搭小桥。还去体育器械室寻找到了彩色的平衡椅、平衡木、竹排。虽然找的材料都挺合适,但是如何摆放呢?显然处于小班幼儿的游戏经验非常不足,教师主导的话路线又显得太常规,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于是邀请大班哥哥姐姐的新模式启动了。
结对。带弟弟妹妹们认识幼儿园,幼儿之间逐渐建立起情感链接。小班的幼儿天天问道:“哥哥姐姐什么时候还要来 我们班玩?”在了解小班弟弟妹妹需要游戏路线设计的需求和内容后,哥哥姐姐在和弟弟妹妹的对话中开始了他们的游戏 设计和摆放合作。
完成后,他们兴奋地与哥哥姐姐一起游戏。不过很快发现,哥哥姐姐设计的路线太难了,但是游戏中,哥哥姐姐非常照顾弟弟妹妹们,整体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因为难度大,有好几个小班的弟弟妹妹不敢通过,哥哥姐姐们经过讨论进行了二次调整,有了共同的游戏经验,大班哥哥姐姐在设计和摆放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意识,还会询问弟弟妹妹们喜欢哪条路线以及喜欢怎么玩。之后,哥哥姐姐在不断和弟弟妹妹们的“询问”中,尝试开展了“大灰狼来了”“保卫萝卜地”等丰富有 趣的体育游戏。
可以看到,在以大带小,携手运动的新模式下,对大班和小班的幼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其社会性发展和情感方面的深度认知与学习有积极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全程和哥哥姐姐的互动,不单只充满了运动兴趣和热情,更是在观摩、学习中提升对器具以及运动场地布设的了解,游戏内容和情节也随之丰富起来,更容易形成规则意识,也在和哥哥姐姐的互动中增强了自信、逐步提高运动能力;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因为和小班弟弟妹妹的深度联结和帮助,他们对年龄段的需求也有了深刻认识,在自己的运动游戏中的设计和摆设中有了清晰地对自己年龄段应该有的运动能力的挑战。
笔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玩中学”体育游戏的 开展对教师的观察、分析、引导、支持的要求很高。而幼儿的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思考力、创新能力和运动挑战性也充分 被激发并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莉.将绘本渗透到领域教学的游戏中[J].考试周刊, 2016(65):190.
[2]洪培英.幼儿园体育游戏组织中绘本元素的巧妙运用 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03):102.
[3]陆圣红 . 玩中教玩中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带来的 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6(007):67-68.
[4]张爱萍 . 玩中学学中玩——浅谈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趣 味情景创设[J].知音励志,2016(17).
[5]李来斌.浅谈幼儿教育“玩中学,学中玩”[J].读与写:教 育教学刊,2016,13(11):353.
[6]朱敏文.浅谈幼儿教育:玩中学,学中玩[J].科学咨询(40):1.
[7]赖清文 . 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学初探[J]. 心理医生月 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