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生活 “乐”成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8日

 【摘要】
      劳动教育是培养提升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班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使其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为小学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对幼儿自我服务的基本认识入手,阐述了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有效提高幼儿劳动意识的指导策略,变生活中的危机和困境为学习和探索的契机,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
      幼儿;劳动意识和能力;自我服务;培养
      生活教育理念,是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三者一起构成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石。《指南》中提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早期阶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助益。从生活环境中开发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思路。基于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由于年龄原因,自己的认知和心理基本是一张白纸,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幼儿的劳动教育时,不能一味填鸭式教育,而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符合幼儿的行为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鼓励幼儿亲子进行劳动实践,让幼儿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接下来,我将基于“生活即教育”背景下对幼儿的劳动教育进行策略探究。
     一、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提高幼儿劳动意识,激发幼儿追求
劳动一直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无论何时,劳动者都是最伟大的群体。通过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可以帮助其提高自理能力,也可以让幼儿感触人生的意义,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此外还可以培养幼儿勤劳的好习惯,这对于幼儿道德素养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
   (二)戒除幼儿依赖心理,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千般小心万般呵护,这就导致幼儿的自理能力非常欠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除此之外,幼儿自己亲自感受劳动的艰辛,可以让他们学会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果实,从而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熏陶小家大国情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中华自古就有热爱国家、珍惜粮食、团结互助等优秀的品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都应该将这些优秀的品质传承给下一代。因此,幼儿园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借助合作劳动的形式引导幼儿懂得团结互助的可贵,从而能更好地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通过组织集体劳动,可以不断提升幼儿的优良品德。
       二、问题分析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笼罩了我们的城市,阻挡了孩子们在园学习与活动的步伐,让幼儿在家中度过了一个“特殊而又难忘”的假期。幼儿的居家生活过程是快乐的,但是也伴随出现了多种问题,很多家长反馈幼儿在居家生活过程中起床不自己穿衣服、玩具不收拾、有的要爷爷奶奶喂饭、长时间一直看电视玩手机等,表现出的自我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差。孩子们居家生活过程中的表现让我们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大班幼儿居家期间的劳动能力不提高反而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相对缺失
在疫情期间,我们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沟通,由此了解到很多家长基本上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理由是家长认为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还有部分家长表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学会了,不必小时候就让他们吃苦受累……于是家长包揽了孩子所有的事务,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意识,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造成家庭劳动教育缺失,是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二)幼儿对劳动认识不够
     疫情期间我们开展了线上家访活动,了解到以下这些案例。
案例一:居家期间,奶奶叫佳佳帮忙擦桌子,佳佳说:“我不要擦,这是你们大人做的事情!”
案例二:润润妈妈在家打扫卫生,她鼓励润润也参加劳动,润润很愉快的答应了。他帮助妈妈拖地板,但是地板拖完之后他要求妈妈给他10块钱,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干活就是要给钱的,妈妈反问:“那我也打扫了家里的卫生谁给我钱?”润润:“你找爸爸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家长长期的包办代替行为,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家务劳动都是应该由爸爸妈妈做的,和自己没有关系,因而其实际展现的自主参与劳动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幼儿家长长期用给钱或者是买玩具的方式鼓励孩子参与劳动,导致孩子对家庭劳动的错误认识,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都会导致孩子自我服务意识淡薄。
     (三)脱离生活实际,缺少正确教育理念引导
     演示训练多,自主探索少;表演性展示多,日常表现少。看不到幼儿园针对疫情期间幼儿宅家日常生活和游戏所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指导。为呈现活动效果家长和孩子各种摆拍,最终呈现出很多表演性的图片,部分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表现,反复让孩子练习,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孩子在此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更加不愿意动手做事。实际上孩子的发展基于在家的常态,如何面向幼儿在家的常态表现给予指导,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