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8日

小班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无锡市洛社中心幼儿园张浩

摘要

   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他们会开始察言观色,试着理解他人的情感。在初期,幼儿因为认知经验的不足,所以无法理解他人情感的含义与原因,这时的同情心只能体现在单纯情感的共鸣——一起哭、一起笑。那么如何让幼儿产生积极的同情行为,让同情心辅助社会能力的发展呢?我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对幼儿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对幼儿同情心进行培养做出了思考与归纳

 

关键词:小班幼儿同情心生活教育

 

同情心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于幼儿在社会中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发展,维护与建立幼儿健全的人格。小班时期,幼儿的同情心开始向着理解他人情感发展,但是在这一阶段,我们却常常发现幼儿出现了同情心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关心,在社交中总保持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些情况,我试着分析了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便从中寻找方法来帮助幼儿培养同情心。

一、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幼儿12岁时,同情心就已经逐渐形成。在幼儿3岁以后,他们开始试着理解他人的复杂感情,此时幼儿间的同情心与同情行为就会产生明显的区别。产生这些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家庭和学校两大类。

1、家庭影响因素

1)、独生子女的影响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幼儿习惯于一个人独享所有的爱和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社交的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缺乏与同龄人的社交,不会分享不会交流成了许多幼儿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交能力,同时也阻碍着同情心的发展

2)、家庭的影响

     父母及其他长辈对幼儿同情心的早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就是幼儿试图不断理解情感的练习对象。家长合理适时的引导,有助于幼儿更早掌握辨别情感的能力和学习试着调整相应的同情行为。

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忽视型这四种家庭教育模式也会对幼儿同情心的发展起到不同的影响。不论是专制型对孩子情感的过分压制,还是放纵型对孩子情感的过分放纵,或是忽视型对孩子情感的不顾不问,这些不可能会导致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滞后。

3)、幼儿自身的影响

    幼儿的气质和性格都会对社交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同情心的培养。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幼儿,他们的情感偏向外露,这使得别人更容易理解他们当下的情绪,但是自身容易变化和消失的情感让这两种气质的幼儿却不擅长理解他人的情感;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幼儿,他们的情感偏向内敛,别人不容易理解他们,但是他们相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幼儿,更加敏感和持久的情绪能让他们更容易思考理解别人的情感。

2、学校影响因素

1)、幼儿间的影响

   在幼儿的集体生活中,他们的同情能力是在相互影响的。坐在爱哭幼儿旁边的孩子,能比其他幼儿更早地学会理解别人哭泣的情感,并试着进行安慰等同情行为,而不是嘲笑哭泣的幼儿。同时这个爱哭的幼儿也能比其他幼儿更早学会感谢他人的关心。当然,这一过程通常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

2)教师的影响

教师对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教师日常生活中言行的榜样作用;还有些是具有主动性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对同情产生的体验和认知,或是在生活中教师主动对幼儿情感认知行为的纠正。

3)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也会对幼儿同情心的发展产生影响。

物质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室的环境创设。周围环境的颜色、布局、明暗、疏密等因素,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也会体现在幼儿身上。

心里环境虽然看不见但是却比物质环境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更加大。令人愉悦和放松的班级氛围,更容易让幼儿敞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尝试接受他人的情感。

二、 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方法

    同情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幼儿认知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他们长期的社交锻炼。面对这种长期教育目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就显得十分合适。当我们把同情心的培养融入日常生活,让生活具有同情心教育的意义,就能不断帮助幼儿更快地积累同情的情感体验,学习同情行为。当然,生活教育离不开家园配合,根据前文总结的影响因素,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方法也可以被分为家庭与学校两个部分。

1、家庭培养

1)发挥家长的作用

现在许多家庭的幼儿都出现了社交经验少或是社交习惯差的情况。通常在家,幼儿的社交对象只有自己的长辈,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在此时都肩负了对孩子进行正面情感交流的任务,一定要避免对幼儿的沉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能成为家。”可见长辈间的互动或是长辈对幼儿的直接互动,都会影响孩子同情心的发展。和睦、有礼貌的家庭环境也会让幼儿受益匪浅。

所以在家时,长辈不仅要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也要当好模范确保自己被孩子看见的一言一行都是积极正确的。

2)丰富幼儿的社交体验

幼儿与幼儿间的社交是无法借助与长辈的沟通来弥补的,尤其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为这些幼儿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通过与同龄人进行游戏、交流、争吵甚至打闹,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这一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进行介入,引导幼儿感知同情心,学会正确的同情行为。

2、学校培养

1)发挥教师的作用

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相同,在幼儿园里的教师同样也是一个示范和榜样。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的同情行为都会被幼儿观察并且模仿,例如安慰哭泣的孩子,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孩子,对做好事的孩子露出微笑做出赞扬等。这类事件的反复发生,可以有效巩固幼儿对同情心的感受,并逐渐把这种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

幼儿园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游戏,每一种游戏都可以蕴含着对同情心的培养。

在体育游戏中,鼓励幼儿为别人加油打劲而不是去嘲笑别人,对于发展落后的幼儿也可以伸出援手互相帮助。

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体验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病人等角色的辛苦,学着同情他人。

在画画、做手工的展示环节,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互相称赞,通过被夸的喜悦体验到夸别人的快乐。

3)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的营造,不光需要教师良好的示范,还需要幼儿的带动。教师需要对幼儿同情心的表现进行表扬,通过正面的反馈,激励幼儿愿意去理解他人和做出同情行为。被表扬的幼儿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正面榜样,可以影响其他幼儿也去进行相同的行为。在这一良性循环中,班级的氛围会越来越好,幼儿也会越来越愿意理解和同情他人。

4)培养对事物的移情能力

路边的花花草草、幼儿园里的玩具、自己身上的衣服裤子,这些需要同情吗?答案是肯定的。对身边事物的同情,有助于幼儿养成爱护公物、珍惜财产的品质。利用幼儿“泛灵”的思想特点,教师通过对花草玩具等物体的拟人,用“好痛”这样的语言来让幼儿直观体验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结果。通过这一思考形式,能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对于理解他人有着很好的帮助。

5)挖掘幼儿的同情心

在一些情况下,幼儿的同情心是隐藏起来的,尤其是不善言表的幼儿,当他对某人或某物感到同情时,同情行为并不会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就可以进行挖掘,帮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同情心,并且愿意去做同情行为。比如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你为他感到难过吗?这个情况下,你可以做什么事情来帮助他呢?”

良好的社会交往离不开同情心,同情心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石。小班幼儿的同情能力正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利用好“生活教育”,让每一位幼儿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