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理差异,再加上长期的社会传统、文化风俗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的影响,造成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比较胆小、易服从,易情绪化;男性更具有冒险精神,思维比较活跃,有支配性和竞争性。性别的差异,决定了男性与女性不同的教育风格和教育取向,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接下来,本文将根据我多年的相关教育工作经验,详细论述女性化舞台"雌化"男孩,男教师带教幼儿更抗挫。
[关键词]男性幼教、女性化、幼儿教育
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男性教师屈指可数。在这样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的幼儿园教育中,会对男孩教育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研究“缺少男性幼教,男孩子会不会更加娘娘腔”。其中,73.2%的参与人员认为,只接触女老师,会导致那孩子“女孩子气”,31.2%的参与人员认为,这样的孩子虽然听话,但缺少个性,25.7%的参与人员认为这样的孩子爱哭鼻子,软弱,25.1%的参与人认为孩子的依赖性很强。单向性别的教师队伍,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清一色的女性教师容易“雌化”男孩
1、清一色的女教师容易让男孩子出现女性化形象
现阶段的幼儿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女性幼教,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女性教师。再加上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上学由爸妈接送,不让孩子跟外界接触,孩子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依赖性会比较强,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女性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说,细心、有爱心、有耐心,这些性格特征都会为很好的照顾幼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女性教师也存在着自己的不足;比如说,思想比较单一、比较循规蹈矩,很少进行刺激性、冒险性的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儿歌”“舞蹈”等类型的教学,在这种角色环境的影响之下,会使男孩不断的“雌化”,神态、动作都出现“女性化”的特点;比如说,我有一次看到幼儿园的舞蹈教学,老师边唱边舞:大公鸡真漂亮,金黄脖子花外衣,要比漂亮我第一,谁来跟我比一比?很多男孩都模仿老师的样子,碎步慢转、翘起兰花指,神态动作非常女性化。
2、清一色的女教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角色混乱”
在现今社会,男性“女性化”的现象特别严重,性别的“混乱”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影响和问题,这与幼儿教学中缺少男性教师的角色辨识有很大的关联,在幼儿教育中,长期的接触女教师,身边没有“男性”模仿的角色,容易让孩子产生“性别混乱”和“角色混乱”,男性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就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而言,女教师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教师,有些幼儿园甚至没有男教师,由此使得幼儿们只能够与女教师接触,缺乏阳刚气,这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较大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角色混乱则容易导致患儿表现出性格扭曲,甚至性别取向混乱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幼儿园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独特教育优势
1、身体素质“得天独厚”
我认识一位幼儿园的男教师,他曾说过,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他经常会带领他们一起做活动量比较大的游戏,这些游戏都比较刺激、冒险,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他“张老师”或“张爸爸”,说他很帅,很崇拜他,还有的孩子说要嫁给他,哈哈…其实他长得也不是很帅。究其原因分析: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一般来说,男性身体素质要比女性优秀很多,而且精力充沛、天生好动,非常喜欢各种户外运动。而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活泼、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他们的天性,这些天性正好与男性教师的特点相吻合。男性教师会更多的、也会更适合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参加户外运动,也就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喜欢。比如说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优势:第一,一般男性教师都活泼、好动,富有冒险的精神,因此,他们所选择的活动就比较有挑战性、比较刺激。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比较若患情境活动的创设,更多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更好的结合幼儿的实际身体素质,创设更多的“最近发展区”项目、活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指引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第二,男性教师的身体耐力都比较强,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密度和运动量(幼儿能够承受的身体范围内)。比如说,在平衡区进行走平衡木这个游戏,一般的男性教师会不断的提高练习动作的难度,提高障碍物的挑战性。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鼓励孩子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训练,更多的指引孩子们进行爬、走、跳、跑等多项动作训练。对幼儿现有的身体体能进行挑战式的挖掘训练,更加促进幼儿能力递进式发展。第三,男性幼教在速度和力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是他们在进行活动教学的时候,动作更加标准、效果更佳明显。对于动作的完成会更加标准,同样,对于综合性的动作认识也比较全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女性幼教的动作则更加趋于“舞蹈化”。
2、个性品质“积极向上”
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孩子摔到了,一般女性教师会马上把孩子扶起来,细声细气、温柔的哄孩子;而男性幼教则会大声鼓励孩子们自己站起来,语言比较简练、果断,孩子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男性幼教会在意志力、情感个性以及认知等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富有冒险精神、进取心、好奇心,一般果断、自制、独立、坚强,而且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男性幼教的这种个性,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是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幼儿期,正是孩子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男性幼教的作用不可忽视。男性幼教的代办风格比较活泼,无拘无束,老师提出活动时,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如果是女教师,她们带的幼儿比较温文尔雅、循规蹈矩,更多的采用保护照顾式的方式。男性幼教则放手、大胆,自己亲身示范带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更广泛的引导幼儿接触世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容易形成“刚毅”的性格。比如说,“豪放型”的男性运动风格,比较有感染力,更加易于带领儿童进行忘我的活动和游戏。由于自身的性别因素的影响,女性教师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无法满足孩子们真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都喜欢与男性幼教一起嬉戏,更加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幼儿的意识里面,男性幼教是他们一个很好的“玩伴”,已经超越了教师的范畴。男性幼教可以更好的弥补幼儿的“阳刚之气”,减少幼儿身上的“骄”“娇”二气,在锻炼了孩子们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豁达、刚毅、坚强、勇敢的品质,提高了幼儿的“受挫”能力。
3、思维方式“活跃开放”
相关的研究资料证实,女性的右脑开发比较好,擅长语言表达;男性的左脑开发比较好,适合逻辑思维和推理。男性与女性的智力水平相当,智力结构不同:女性比较感性,男性比较理性。女性幼教封闭、单一的思维方式,很难刺激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男性幼教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因此,在幼儿教学中,男性幼教与女性幼教相互配合,会促进幼儿右脑、左脑的发展和链接,共同提高幼儿大脑功能,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女性幼教更喜欢给幼儿讲故事、唱儿歌、跳舞等活动,男性幼教则更喜欢给幼儿讲述历史传奇,风俗民情以及英雄人物,男性幼教会更好的丰富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对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内在的人格品质,是女性教师所不能比拟的。在传统的女性幼教一片天的教学中,很容易“磁化”男孩,使得孩子“娘娘腔”。现今社会中出现的“美男”选秀节目中,越来越多“阴柔美”的男性,与幼儿教育中缺少男性幼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很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若果在幼儿的教育中,没有男性的参与或出现,幼儿们会因为缺乏鲜明的角色模仿,在性别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产生混淆、混乱,甚至是心理变形、扭曲。在我国的幼儿教学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的天下,甚至是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的也基本上是女性教师,他们生活的周围、模仿的对象,都是女性的角色。包括语言系统、行为方式、爱好兴趣等等,缺乏男性角色的刺激,因而,现阶段很多男孩子表现出嗲声嗲气、撒娇、胆小等“女性化”的性别倾向。
4、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更多的家长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我认识的这位张老师还曾说过:很多幼儿的家长,希望孩子由他来带。他觉得在游戏的指导和操作方面他是比较在行的,更能激发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创新、大胆、投入、勇敢的去参加,但是,他不如女性幼教细心,对于幼儿的照顾上比较欠缺。
埃里克森曾经说过,在幼儿园时期,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这指的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男性”或者“女性”所公认的应该有的表现和行为。在幼儿阶段,这是孩子完成角色定型比较关键的时期。也有的相关资料指出,在2、3岁的时候,幼儿可以辨别出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周围人的性别。当幼儿5-7岁的时候,可以确定自己是女性还是男性,也就是有性别确定的坚定性。儿童认同性别这个概念,是在自身发展中得出来的,在自己的成长发育中,逐渐意识到性别以及性别的差异,把自己主动的归类于“男性”或者“女性”。幼儿一旦将自己认同为某种性别,就会接受和表现出与这种性别一致的角色和行动。最简单例子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可以认真遵守,男孩必须去“男厕所”方便,女孩必须去“女厕所”方便。这样的意识会深刻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发展以及生活兴趣甚至是自我观念、理想、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而男性幼教的加入,可以更好的为幼儿的发展中,提供一个“男性”应有的角色认知和模仿对象,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角色认知度,提升孩子们辨识能力,有效减少性格错位情况的发生。也就是说,男性幼教自身的理性、粗犷、火大、刚强等性质,能够很好的克服幼儿的“娇气”,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女性幼教为主的幼儿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以及幼儿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大的方面:身体素质“得天独厚”,个性品质“积极向上”,思维方式“活跃开放”,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特殊性,全面的分析了男性幼教带班更容易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只有男性幼教跟女性幼教合理搭配,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楠,田原.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2].庞丽娟,周华,等.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 (01)
[3].于晓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1.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4].钟铧,男幼师培养要“以生为本”“因性施教”[J].安康学院学报,2009(02)
[5].洪秀敏,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1)